Samson Young reflects on his artistic trajectory and Hong Kong’s evolving art scene by Clément Dirié

Samson Young reflects on his artistic trajectory and Hong Kong’s evolving art scene

Clément Dirié

楊嘉輝:「香港本地的藝術界一直相當活躍,但從前並不總是如現在這樣,能夠聯繫到更大的議題。」


香港土生土長的視覺及聲音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在過去40年間目睹了本地音樂界和藝術界的種種演變脈胳,並曾代表香港參展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這段期間,他更觀察到巴塞爾藝術展自2013年在香港舉辦以來,是如何支持及塑造這個城市的藝術面貌。與楊嘉輝的一席話,談到了他怎樣透過創作反映香港這城市的獨特能量,也談到這些年他在巴塞爾藝術展上展示的一些深刻作品。

楊嘉輝。攝影:Fritz Beck。由楊嘉輝提供。
楊嘉輝。攝影:Fritz Beck。由楊嘉輝提供。

Clément Dirié (CD):巴塞爾藝術展今年踏入第50年,1979年出生的你雖然沒親身經歷1970年巴塞爾藝術展的初創時刻,但我們可從2013年的你談起?那一年,巴塞爾藝術展首次舉辦香港展會。

楊嘉輝(SY)2013年對我來說是豐富多彩的一年:我終於完成花上七年時間撰寫的博士論文,並全職教書;我在香港藝術中心的香港歌德學院舉辦「On the musically beautiful」個人展覽,那是我第一次嘗試在藝廊空間舉行音樂主題的展覽。同年,我開始創作《暴力邊界》系列,有系統地從香港與中國大陸邊界綫上的禁區收集各種聲音,譜成音樂並將其轉化為圖像記譜。

CD:你最初接受音樂訓練出身,然後踏入了香港的聲音創作及實驗音樂領域,再走進現今的當代藝術界。可談一下你踏足視覺藝術的經歷?

SY:在悉尼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後,我返回香港逗留了幾年才前往美國攻讀研究生。在那段時期,我開始跟音樂界以外的藝術創作者交流,並合力做一些多媒體作品。2004年我以創作組合Emergency Lab成員的身份第一次在藝廊展示作品。自此之後,我自然而然地從跨媒體合作轉變為開始進行自己的個人創作。

CD:人們普遍認為,你的作品是國際當代藝壇之中代表香港的聲音,你對此有何感想?

SY:我不肯定這應否屬實。香港藝術界的代表人物,我認為是韓志勳周綠雲這些實驗不同文化形態的先鋒畫家,或是馮美華和鮑藹倫這一類既涉足香港電影、亦進行實驗性表演而且具開創視野的錄像藝術家;還有蛙王和李秉罡的作品,他們的大型非語義圖騰字樣,融合了書法和塗鴉的境界。香港這城市的藝術聲音是多元並且充滿矛盾對立,這一點有時會被策展人和歷史學家忽略,因為他們較有興趣從香港的民族或國家角度敘事。

CD:過去五年來,香港的轉變如何反映在你的作品中?

SY:這些轉變以許多不同方式呈現。香港獨有的活力和強大的能量明顯地已融入我的創作實踐中,而這城市的歷史也為我帶來藝術靈感。從更抽象的層面說,這城市發生的事往往像一堆隨便放進燉鍋內煮的材料,這種形式啟發我如何將不同創作元素並列在一起。當我嘗試在作品中結合一些截然不同的元素,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把粗糙的邊緣或稜角隱藏折疊起來、修整至明確的形態;另一方法是讓那些元素處於平行並置的狀態,香港一直處於這種並置的狀態下蓬勃成長,只是過去幾年間我們目睹這種並置共存,正在緩緩地傾向變成另一種人為甚至強行營造的表面和諧一致。我當下仍正在感受這些變化,並摸索它對我的創作有何啟示,可以肯定是我對這些看似抽象、但最終也是頗為具體的問題越來越感興趣。

CD:你成為第一屆寶馬藝術之旅得主之後,曾於2016年推出你原創的《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以公共藝術形式走進香港最熱鬧的金鐘。你可分享一下作品的內容,並想像時至今日,這作品又可以什麼形式再次出現?

SY:《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是多媒體導行形式的體驗,取名自希臘詩人Constantine P. Cavafy詩作《伊薩卡》的其中一句,我理解為有關信念的一句。當年設定的路線是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步行至政府總部,來到今日這路線已被警方密切監視,而預設為最終幕的政總門外現已設有層層路障,至於路線中途站之一的分域碼頭亦將於2021年拆卸。如果能夠在今日已變改的背景下,重新設計這路線體驗,那將會相當有趣。我仍心存希望,有一天可實現這想法。

CD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首次於2013年面世,你認為自當年至今,香港藝術界經歷了什麼轉變?

SY:香港本地藝術界一直相當活躍,但從前並不總是如現在這樣,能夠聯繫到更大的議題。巴塞爾藝術展登陸香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到場參與,不久以後,很多不同國家的策展人也開始來港參觀本地藝術家的工作室,國際藝術家漸漸有意在港展出作品。2013年間出現了許多新轉變,包括西九文化區的發展和即將開幕的M+博物館,因此很難斷定是否個別展會所起著的作用,但巴塞爾藝術展首度來港,無疑是帶來這些變化的重要誘因。

CD從藝術家角度出發,可分享你對巴塞爾藝術展的最深刻回憶?無論是有關香港展會、巴塞爾展會或邁阿密海灘展會皆可。

SY:2016年我在巴塞爾「意象無限」展區展出《Canon》,當中遇到的挑戰絕對是畢生難忘,我懷疑自己因此而短命了數年!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展出《Canon》,也是我第一次使用長距離揚聲裝置(LRAD)設備,現場的聲音卻未如我計劃中的預期效果,不但使到相關的藝廊和「意象無限」策展人Gianni Jetzer大為緊張,也為其他參展藝術家帶來了種種問題,因為牆壁會反射聲音,那些聲音變得無處不在,甚至其他展位也聽得到。我很慶幸最後尚可順利完成展覽,但往後每當想起那一個星期經歷的一切,我依然感到憂慮。

上圖:楊嘉輝作品「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2016年。針對現場環境而創作的視覺及聲音裝置作品,設於香港街道。由楊嘉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