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藝廊於巴塞爾藝術展綻放光芒 by undefined

「印度藝廊是否正在重回藝術市場的軌道?聽來是這樣。」負責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發展工作的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指出。今年香港展會共有九間印度藝廊參展,明顯比2017年的六間及2016年的四間有上升的趨勢,雖然佔整體參展藝廊數字的小部份,但表明了印度的藝術市場重回上升的軌道。

2018年香港展會的兩家新參展藝廊,包括是四年前於孟買成立的Tarq藝廊及德里知名的Espace藝廊。此外,孟買的Sakshi藝廊休息兩年後回歸參展。

黃雅君認為如最近於12月在齋浦爾開幕的雕塑公園,以及1月在德里舉行的印度藝術展的銷售亦相當「健康」,都「明顯地讓人興奮」。她說:「種種跡象顯示藝術市場又開始活躍起來。」

不過,藝廊又如何看藝術市場回升的推測?加爾各答Experimenter藝廊於二月剛開設了第二個藝術空間,其聯合創辦人Priyanka Raja對市場的回升表示樂觀,說:「市場的大小及覆蓋範圍都正在擴張。」然而,阿美達巴德、班加羅爾及果阿等二線城市的藏家沒有明顯的增多。

雖然六年前Raja從未想過要把藝廊擴張發展,但她指出開設第二間藝廊也不是因為市場的因素。因為印度「仍然欠缺」藝術設施,因此他們一年要參加六個藝術展會來支持藝廊的項目發展。

Sakshi藝廊總監Geetha Mehra說印度的藝術品買家更多活躍於可負擔的市場上,她說:「年輕人的資金雖然不多,但他們卻是市場的未來;但整體來說,變化沒有很大。」

Sakshi藝廊在香港展會上,展出Vivek Vilasani的裝置作品。《City—Fifth Investigation》(2017, 售價4萬美元)是一個由31塊曝光於新德里塵土與空氣污染的下的透明米紙所組成的裝置作品。Mehra說:「這些米紙記錄了全球其中最受霧霾污染的城市的情況,而亞洲城市及中國同樣面對這些嚴重的污染問題。」Mehra又指出藝術家Vivek Vilasani的作品,受台灣、韓國及中國等地的關注。

印度的經濟自2014年起,上升約百份之七,使藝術市場樂觀起來。為巴塞爾藝術展撰寫市場報告的作者Clare McAndrew博士認為經濟迅速的擴張,人們花費在藝術市場上也增加了。然而,新興經濟體系的情況卻未有那麼清晰。她又舉例說:「在印度,藝術品供應及其他元素依然是關鍵所在。」

最近出現的兩個經濟改革對印度市場帶來影響。2016年尾,印度政府為打擊假貨幣,在廢幣令上所下的努力卻令人們減少花費在藝廊上。可是,據ArtTactic藝術市場分析出版的《2018南亞藝術市場報告》指出,只有百份之27的印度藝廊會於2018年持續受負面的影響;而百份之24卻認為貨幣的整頓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印度於2017年7月全面推行商品及服務稅,同以統一稅制,卻產生不大的影響。Mehra說:「藝術商店稅只調低百份之1,對市場沒有顯注的影響。」

其他藝術商家卻持謹慎的態度。代表印度藝術家Subodh Gupta於「藝聚空間」展出的德里Nature Morte,其創辦人Peter Nagy說:「市場慢慢轉好,但未至於蓬勃。」他又指出兩間知名的孟買藝廊Lakeeren 及Maskara於去年關閉了。他說:「對藝術界的影響是很大的。最終,印度需要更多的藝廊。」

作者: Anny S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