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藝術市場的從業者幾乎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但自從2023年人工智能工具大規模普及以來,藝術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接受了這項技術?

有跡象表明,一些行業重要參與者已開始謹慎試水。9月18日,佳士得旗下專注於藝術與科技初創企業的投資機構Christie's Ventures宣布投資Artsignal。該公司自稱為「首個專為藝術和收藏品量身打造的自主人工智能平台」。該平台可整合海量公開數據與資源,生成分析報告。其創辦人兼行政總裁Sam Glatman表示,這些報告能提供「顧問級別」的藝術趨勢洞見與價值評估背景。他希望藏家、藝廊和拍賣行都能借助「完全客觀的數據」來「支撐他們對客戶提出的論斷」,並通過發掘藝術家等方式,識別出「具有價值創造潛力的領域」。

然而,《AI and the Art Market》一書的作者Jo Lawson-Tancred指出,當前人工智能在藝術市場中的實際應用尚屬有限。「藝術市場的主流從業者除了使用ChatGPT這類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外,對人工智能幾乎沒有任何興趣。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的其他應用形式目前仍處於非常邊緣的地位。」她分析稱,市場低迷以及引入新技術的成本,可能是許多藝術機構對於投資人工智能模型持謹慎態度的原因。

藝術界對新技術的接納歷來較為滯後,擔心數碼化可能衝擊這個高度強調獨創性與長期專業積累的領域。「人們一直在討論人工智能將如何顛覆藝術家的創作方式,並確實對知識產權問題表示擔憂,」數據驅動型藝術品船運物流公司Convelio的行政總裁及聯合創辦人Edouard Gouin表示,「但我認為,人工智能為藝術市場乃至所有行業帶來的主要機遇在於,它能夠自動化處理大量繁瑣枯燥的工作。」

Gouin所指的正是數據錄入、郵件跟進、潛在客戶挖掘以及基礎內容創作等行政類任務。他表示,加速這些流程可以節省更多時間用於實體活動和銷售,從而提升整體營收。過去兩年,Convelio的內部技術團隊開發了多款人工智能程式,其中最成功的應用是人工智能體Gary。在過去的六個月裏,Gary已直接通過客戶郵件生成了超過1.2萬份運輸報價單,估計一年可以節省288個工作日。

除此之外,藝術市場的保險、客戶關係管理乃至銷售環節也正在受益於人工智能帶來的效率提升。然而,倫敦Howard Kennedy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Jon Sharples指出:「除了數碼運算,業界還在探索利用機器學習來輔助古典大師畫作的分析和歸屬鑒定。但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至今尚無任何工具能證明其權威性超越傳統鑒定方法。」

面對這股「流程優化」浪潮,許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搶走部分藝術市場從業者的飯碗。「目前離那一天還很遙遠,而且在這個行業裏面,人性化的內容至關重要。說到底,我們提供的不僅是服務,更是專業建議,」Gouin強調,「客戶需要能與他們溝通、引導流程的人,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人工智能輔助服務也伴隨著法律風險。Sharples提醒:「企業有義務以專業技能和審慎態度提供服務。將盡職調查和決策權完全委託給機器學習存在潛在風險,因此,精準識別並告知客戶相關風險至關重要。」

人工智能在藝術界的普及,也引發了另一層擔憂:其對藝術家權益和智慧財產權的潛在影響。今年2月,逾6,000名藝術家聯名請願,要求叫停佳士得紐約的一場拍賣會。此次拍賣是全球頂級拍賣行首次舉辦的人工智能藝術專場,卻因部分拍品所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了受版權保護的作品,而引發爭議。儘管拍賣最終如期舉行,但佳士得於2022年成立的數碼藝術部門,卻在9月悄然關閉,稱此舉為「重組數碼藝術品銷售的戰略決策」。

藝術法律體系正試圖跟上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在英國,非營利創作者版權管理組織DACS一直在遊說政府,希望藝術家能受到保護,免遭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侵犯智慧財產權。「在視覺藝術領域,我比多數人更樂觀,」Sharples表示,「就我目前的觀察,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藝術家這番論調,反而促使人們更關注藝術家能做而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就這點而言,它讓藝術家以及藝術品本身,重新推回神壇之上。」

人工智能的核心特徵在於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這不僅模糊了相關法律和倫理的界限,也意味著在技術浪潮中,任何企業都有掉隊的風險。「如果你希望十年後仍能在行業內保持競爭力,現在就必須開始進行這些投資。你別無選擇,」Gouin說道,「現在行動還為時不晚。」

作者及圖片標題

Aimee Dawson是一位英國撰稿人、編輯和演講者,專攻藝術領域。她的專業方向涵蓋數碼藝術、藝術與社交媒體,以及中東地區的現代與當代藝術。

頁頂圖片標題:三星在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推出的「ArtCube」

2025年9月29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