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的動機形形色色,正如藏家本身一樣豐富多彩,從建立藝術傳承到財務投資,從結交藝術界名流到沉浸於那些觸動心靈的藝術品。藝術品味也千差萬別,並會隨著藏家的閱歷增長而不斷演變。理想的藝術收藏能夠反映擁有者的個性,又保持著內在的美學連貫性。 那麼,如何建立這樣卓越的收藏體系?

常見的藝術收藏建議是「買你所愛」,但僅憑喜愛是不夠的。打造出色的收藏體系更像是建立一段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你需要反思自己的興趣點和審美偏好,釐清自己的美學積澱,明確收藏的最終目標,同時為意外、驚喜和探索留出空間。

瑞銀集團(UBS)藝術與收藏家族諮詢資深藝術顧問Carola Wiese以策略性方法指導藏家建立卓越收藏。她不僅為資深藏家提供策展與傳承規劃的全方位建議,還常與初次購買或剛踏上收藏之路的客戶合作。「第一步是個人化溝通。」她說,「我們會進行深入交談,瞭解他們的背景、成長經歷、過往的藝術歷程,以及真正激發其藝術熱情的因素。」

接下來要瞭解的是文化背景,甚至包括童年或長大後最喜歡的博物館參觀經歷。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人偏好,也是Wiese所提出的藏家「視覺考古學」(visual archeology)中的關鍵元素。「我始終會提醒大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希望如何與藝術品相處。」Wiese指出,近年來,許多年輕的亞洲藝術藏家從一開始就明確他們不會將藝術品放在家中,而是會以出借或其他形式通過藝術機構展示。還有不少藏家選擇將藝術品掛在辦公室,而非家中。

隨後,Wiese會舉辦一對一的工作坊,幫助客戶深入瞭解藝術市場、銷售管道及其他細節。「就好像在大學裡上碩士課程,和教授進行深度討論一樣。」她解釋道。「你還需要思考,對你而言,一旦開始收藏,什麼是最重要的?是與藝術家建立友誼,還是參與文化機構建設?你是想捕捉時代精神,收藏當代藝術,還是專注於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投身藝術市場的方式多種多樣。」

對於倫敦醫生Paul Ettlinger及其伴侶Raimund Berthold來說,參與藝術界的社交活動對他們的收藏至關重要。比如,他們不僅是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和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的贊助人,還與合作的藝術家和藝廊主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他們的家中陳列著大約50件以雕塑藝術為主的作品,出自阿爾瓦羅.巴林頓(Alvaro Barrington)、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夏琳.馮.海爾(Charline von Heyl)和法蘭茲.韋斯特(Franz West)等藝術家之手,此外還有300件作品存放於倉庫。這種與藝術界的交際與聯繫,加深了他們與藏品的情感聯結。

Ettlinger在大學時便開始收藏英國現代藝術作品。2000年代中期,Berthold在紐約工作時,他們購買了華荷的版畫,因為當時這些作品更容易購得。直到後來,他們才逐漸建立起更系統的收藏,且從不諱言尋求説明。「起初我們確實缺少章法。」Ettlinger笑著說,「我們就像闖進巧克力工廠的孩子,喜歡什麼就買什麼。後來我們決定聘請一位藝術顧問。當然,你仍需明確自己的方向、核心理念與價值取向,但顧問確實讓事情變得輕鬆了不少。」Ettlinger還提到,找到與自己理念契合的人至關重要:「如果你喜歡一家藝廊,也喜歡那裡的人,那麼持續關注他們的藝術項目絕對是明智之選。」

對於聚焦新興媒介的藏家而言,收藏軌跡可能又有所不同。蘇黎世企業家Ryan Zurrer主要收藏數碼藝術品,他通過加密貨幣進入藝術收藏領域(而大多數數位藝術收藏家則是通過收藏接觸加密貨幣)。Zurrer是數碼藝術家Beeple(邁克.溫克爾曼[Michael Winkelmann),Zurrer視其為密友)的早期買家,並在幾年前的NFT熱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正是數碼稀缺性的特性首次讓數碼藝術的收藏成為可能。在這一開創性領域,Zurrer收藏的主要動機並非為了與藝術品朝夕相伴,而是尋找他所稱的「真正標誌性的作品」,為數碼藝術樹立典範,並通過藝術機構等平台向更廣泛的受眾展示。

Zurrer在傳統管道之外的收藏活動,使得藝術界人士紛紛主動向他靠攏,而非由他主動建立聯繫。一些資深人士不僅教會了他如何提升鑒賞眼光,還向他揭示了藝術生態的運作方式。「關於收藏,我最大的啟發之一便是:必須有導師引領——我的導師是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卡羅琳.克里斯托夫-巴卡爾吉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和烏利.希克(Uli Sigg)。」他透露自己目前擁有數百件數碼作品和少量實體作品。「當收藏形成網絡效應,且通過策展線索串聯時,往往能成就最具深度的收藏體系。」通過Zoom連線時,Refik Anadol的早期作品在他身後的螢幕上不斷變幻,Zurrer的書架上還擺放著Beeple的一件小型作品。「我們始終在尋找能夠不斷演變和更新的標誌性藝術。當今世界和生活變化如此迅速,為什麼藝術不能也如此呢?」

隨著藏家閱歷的積累與藝術界的演進,他們的品味也會隨之改變。Wiese將藏家最初購入的藝術品稱為「啟蒙作品」,隨著鑒賞能力的提升,藏家可能會選擇出售這些作品。但無論如何,第一次購買的藝術品應當讓藏家覺得永難割捨:「那件作品必須讓你感到無比興奮。」她說,「我常開玩笑說,它應該讓你喜愛到你願意每天對著它刷牙。」收藏還可以追隨某個藝術家的創作軌跡不斷深化:Ettlinger和Berthold目前正考慮「鞏固」他們的收藏,也就是購買更多他們已收藏的藝術家的作品。比如,他們家中的一個房間陳列著八件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的作品,目前仍在尋覓更多她的作品。

儘管一些藏家將投資潛力視為收藏的首要標準,但Wiese表示:「我仍然堅信,藝術絕不應被視為一種金融投資,而應是一種文化投資,是一種長期承諾。隨著時間推移,它可能會成為廣受認可的文化資產,但收藏之初,它應當是一種激情的體現。」這又回到了愛的概念——既包含對作品的一見傾心,也涵蓋經年累月淬鍊出的深刻理解。藏家應該始終對收藏的藝術品充滿熱情。「你必須用心去收藏,但同樣也要具備眼光和智慧。」Ettlinger說,「在這個割裂的時代,藝術能超越一切隔閡。當人們為藝術傾注熱情時,它便成為凝聚人心的力量。」

作者及圖片標題

Kimberly Bradley是一位常駐柏林的作家、編輯和教育工作者。 她也是巴塞爾藝術展專題故事的特約編輯。

頁頂圖片標題: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Galeria Plan B展出Tincuta Marin的作品現場

2025年6月2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