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藝術生態反映出這個國家複雜的身份多樣性:這個植根於亞太地區的島國既有原住民族之魂,也曾經是通過教育延續西方藝術主導權的殖民地。 這些主題貫穿了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展覽於去年12月初在布裡斯班的昆士蘭現代美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 ,QAGOMA)開幕,是次策展方向緊密地聯繫地區歷史與原住民未來主義。藝術策展主管Tarun Nagesh說:「許多藝術家通過質疑過往來塑造未來,這種方式是近年來許多藝術實踐的特徵。 」

3AM, Graduated Uneducated, 2021. The work by the performance art collective, co-founded in Myanmar in 2016 by Ma Ei, Ko Latt and Yadanar Win, is currently on view as part of the 10th Asia Pacific Triennial in Brisbane.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3AM, Graduated Uneducated, 2021. The work by the performance art collective, co-founded in Myanmar in 2016 by Ma Ei, Ko Latt and Yadanar Win, is currently on view as part of the 10th Asia Pacific Triennial in Brisbane.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Nagesh於十多年前開始在布裡斯班定居,期間他注意到藝術家們被這裡較低的生活成本所吸引而紛紛湧向這座城市。 這一現象標誌著澳大利亞主要藝術之都從墨爾本和悉尼的關鍵性遷移。 Nagesh說:「布裡斯班這裡有由藝術家經營的絕佳藝術場景。 」他提到的機構和團體包括proppaNOW(一個在21世紀初由理查貝爾【Richard Bell】和弗農阿基【Vernon Ah Kee】等人建立的原住民團體),現代藝術中心(Institute of Modern Art),以及在黃金海岸新開幕的Home of the Arts ( HOTA)。布裡斯班藝廊Ileana的創始人Boris Cornelissen(之前曾在蘇富比的倫敦及香港辦事處任職)指出了2032年奧運會的重要意義:「這座城市將成為全世界的焦點, 並全力以赴地把自身定位為一個大都市。 」

Cornelissen還注意到近期備受關注的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獨特的深度。對於這些藝術家和作品受到認可的一個有力證明是「Tarnanthi」,這是由南澳美術館(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於2015年為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群島藝術家成立的藝術節。另一個里程碑是2020年以 「NIRIN」為主題的第22屆悉尼雙年展,由藝術家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策展,聚焦來自世界各地原住民的藝術實踐,達到群聚效應。由墨爾本THIS IS NO FANTASY代理的Kokatha及Nukunu族藝術家尤妮施嘉絲(Yhonnie Scarce)的成功,也進一步證明瞭本地、區域和國際上對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日益增長的興趣。施嘉絲的藝術實踐深深植根於揭示澳大利亞歷史的黑暗面,她令人驚歎的玻璃作品將於2022年在巴黎、柏林和首爾等城市展出。

Fine Arts,Sydney藝廊主 Ryan Moore認為澳大利亞的藝術生態之所以如此獨特是因為對當地藝術家的支援。 這種支援不僅建立在地方政府層面上,也一直延伸到聯邦政府,覆蓋全國。 「Woollahra地方政府剛剛在當地開設了一家小型藝廊。」這便是由Burramattagal族策展人Sebastian Goldspink負責的Woollahra Gallery at Redleaf。 這些由政府資助的藝術專案與眾多商業和私人藝廊一起蓬勃發展,共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自我維持的系統。 Sullivan+Strumpf聯合總監Joanna Strumpf說:」藝術家能在澳大利亞創作和展覽作品的場地和機會數量之多,令人歎為觀止。」

Yavuz藝廊的創始人Can Yavuz也指出了澳大利亞藝廊為海外藝術家提供機遇的重要性,並特別提到了首爾美術館(Seoul Museum of Art)與悉尼Artspace直至3月初的「UN/LEARNING AUSTRALIA」合作專案。 好幾家非盈利藝廊也通過自己的展覽項目聯結國際觀眾,例如悉尼的Cement Fondu就經常將澳大利亞和海外的藝術家放在一起,舉辦聯展。

然而,澳大利亞的許多藝術家仍在努力找尋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位置。 身處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且地理位置有些孤立的島國,這些藝術家一直面臨著與海外聯繫的困境,所以參與世界各地的駐留專案成為他們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個普遍 且必不可少的一步。 4A當代亞洲藝術中心(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的北京駐留專案為Abdul-Rahman Abdullah、Justin Shoulder和Eugenia Lim等藝術家提供了在藝術家沈少民的北京工作室駐留的機會。 Brett Whiteley 巡迴藝術獎學金過去曾為藝術家提供2.5萬澳元(約115,000人民幣)和在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為期三個月的駐留專案。

Installation view of Abdul Abdullah's exhibition 'Contested Territories', Yavuz Gallery, Sydney,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avuz Gallery, Sydney and Singapore.
Installation view of Abdul Abdullah's exhibition 'Contested Territories', Yavuz Gallery, Sydney,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avuz Gallery, Sydney and Singapore.

許多其他專案,如芬蘭的赫爾辛基國際藝術家專案、澳大利亞藝術理事會(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和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National Arts Council Singapore)舉辦的數位交流駐留專案,都為藝術家提供了在其他國家工作和展覽的機會。另一方面,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雙年展之一,悉尼雙年展是邀請全球藝術家來澳大利亞的眾多組織之一。

澳大利亞的藝廊通過參加各個國際藝術展發揮了各自的作用,私人收藏家也同時創造培育藝術家成長的 空間。 早在1969年,約翰卡爾多(John Kaldor)創立了將國際和本地藝術家聚集在一起的非營利組織卡爾多公共藝術專案(Kaldor Public Art Projects);Phillip Keir和Sarah Benjamin在2005年成立了支持視覺藝術、戲劇和舞蹈的製作的Keir基金會;裘蒂思尼爾森(Judith Neilson)在悉尼創辦了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展示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其他著名的藝術贊助人包括已故的Clinton Ng博士,他不僅是澳大利亞各地藝術機構的主要贊助人,也是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

紐西蘭也被毛利人稱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當地仍可見到這種地理和文化之間,以及新興和成熟的機構和代理人之間的磨合。紐西蘭擁有許多重要的藝術機構,例如每兩年舉辦Walters獎的奧克蘭美術館托伊奧塔瑪基(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 Aotearoa Artspace總監Remco de Blaaij形容紐西蘭的藝術界為"我們對地域運作方式的反思"。對他來說,這意味著"關注本土實踐,連接更廣大的太平洋地區,並與世界相連"。

2016年重新啟動的奧特亞羅瓦藝術博覽會(Aotearoa Art Fair,前身為奧克蘭藝術博覽會),積極尋求與亞太地區及其他地方的聯繫。 2022年,由Hayley White和Stephanie Post擔當聯合總監的展會將於3月2日開幕,屆時將有9間來自澳大利亞和拉羅湯加(Rarotonga)、以及31間來自紐西蘭的藝廊參展。 Post說,這個國家擁有「雙重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來自紐西蘭的藝術家們對於地域的感受和對周圍世界的反應有著獨特的思考方式。 」許多藝術家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或展覽,比如Sriwhana Spong、Fiona Pardington、Lisa Reihana、Michael Parekōwhai和駐奧克蘭藝術家Yona Lee。

White和Post同時運營當代藝術新聞網站 ArtNow.nz,並敏銳地觀察著這個國家不斷變化的文化對話。他們見證了幾間支援新晉藝術家的商業藝廊於近年在紐西蘭誕生。 其中坐標惠靈頓的Jhana Millers 藝廊、陶朗加的 Sumer藝廊及哈密爾頓的 Laree Payne 藝廊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像奧克蘭的Michael Lett和奧克蘭及皇后鎮的Starkwhite藝廊一般的中堅力量。

Fine Arts, Sydney 的藝廊主Moore從業內人士的角度深入探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藝術生態之間的對話。在紐西蘭和倫敦的藝廊工作后,他於2017年創立了自己的藝廊,目前代理包括Hany Armanious和Prudence Flint在內的澳大利亞藝術家,以及Simon Denny、Kate Newby和Fiona Connor等紐西蘭藝術家。他認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藝術界在本土和國際關注和活動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 儘管澳大利亞的藝術行業更加自主,紐西蘭的藝術家在全球藝術市場中有更大的影響力。 除了這些細微差別之外,最終將這兩種背景聯繫在一起的是歷史、文化和土地的深厚聯繫,這種聯繫在整個亞太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mma-Kate Wilson是駐悉尼的藝術和設計作者。


Discover more related content below:

Captions for full-bleed images, from top to bottom: 1. John Prince Siddon, Walmajarri people, Western Australia, Mix it all up, 2019. © John Prince Siddon/Mangkaja Arts Resource Agency. Photo by Saul Steed. 2a (desktop view). A view of The Gold Coast, seen through the windows of Home of the Arts (HOTA). Photo by Brett Boardman. 2b (mobile view). Home of the Arts (HOTA) in The Gold Coast. Photo by Brett Boardman. 3a (desktop view). Kathy Inkamala, Western Aranda people, Northern Territory, Kuprilya Day: making daisy chains for Kuprilya celebrations (detail), 2021. © Kathy Inkamala/Iltja Ntjarra Many Hands Art Centre. 3b (mobile view): Kathy Ramsay, Gija people, Western Australia, Dick's Yard (detail), 2021. © Kathy Ramsay/Warmun Art Centre. 4. A View of Kaldor Public Art Projects' Project 32: Jonathan Jones, barrangal dyara (skin and bones), Royal Botanic Garden, Sydney, 2016. Photo by Pedro Greig. 5a (desktop view). Kate Newby, It doesn't hurt to know it,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ine Arts, Sydney. 5b (mobile view). Kate Newby, Fear this! (detail), 202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ine Arts, Sy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