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山丘上,俯瞰太加斯河入海口,大西洋在遠處召喚,里斯本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15世紀,受葡萄牙國王雇傭的航海家們從這裏揚帆起航,探索大西洋沿岸,將葡萄牙打造成貿易帝國。里斯本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全球化時代的首都,其影響力在一幅名為《The King's Fountain》(約1570年)的畫作中可見一斑。這幅作品由一位匿名的法蘭德斯畫派藝術家創作,畫中騎在馬背上的非洲騎士與歐洲商人共聚街頭,展現出這座城市早期的文化交融與繁榮氣象。

時至今日,里斯本街頭的國際化氛圍再度升溫。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和房地產市場的強勁增長,讓葡萄牙首都從長久的沉睡中甦醒,煥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前來定居。里斯本的藝術生態,正得益於新居民的湧入——新藝廊、私人基金會和公共投資不斷湧現,正將這座葡語大都市轉變成一個文化新據點。

過去十年間,湧入這座城市的人包括科技行業人士、數碼遊民、外國退休人士和國際商人。他們都認為,里斯本陽光充足、鄰近海灘,是理想的棲居之地。其中一位是來自米蘭的Matteo Consonni,他在2016年創辦了Madragoa藝廊。他回憶道:「剛到這裡時,里斯本的當代藝術圈相對封閉。如今,隨著外來人口的湧入,整個環境變得更加活躍。」目前,Consonni代理了14位藝術家,其中包括意大利新晉藝術家Emilio Gola,其作品以鮮豔的色彩捕捉了當代年輕人的風采。

Consonni的藝廊位於一幢厚重石牆建築內,俯瞰一條熱鬧非凡、活力四射的街道。藝廊內部設計簡潔流暢,其中一間辦公室以粉紅色和紅色為主色調,這種頗具個性的裝飾風格得益於他與著名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之子、設計師Ab Rogers的友誼。Consonni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海外創意人才在里斯本安家落戶,這種新環境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闊了我們的視野。「他也認為這種變化也體現在當前的機構展覽中:今年夏天,里斯本藝術、建築和技術博物館(Museum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便舉辦了加拿大藝術家傑夫.沃爾(Jeff Wall)的攝影展。

里斯本的文化聲譽也因新生代本地人而節節攀升。其中就包括重新回到里斯本的Catarina Mantero,她經營的Galeria Belard於2022年正式開放,位於著名的里斯本麗茲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otel Ritz)對面。該酒店本身就是一座現代主義傑作,收藏著不少令人矚目的20世紀中期藝術品,最為吸睛的莫過於陳列於酒店大堂的Jose Almada Negreiros掛毯三部曲《Centauros》(1956)。Mantero在三十多歲時離開里斯本,當時的葡萄牙正從金融危機和高失業率中復甦。2017年,她在紐約藝術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Art)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後,感受到家鄉的召喚,尤其是葡萄牙海濱的魅力所吸引,這片風光也頻頻出現在她的畫作中。

2019年回到里斯本後,Mantero被蓬勃發展的藝術生態深深吸引。她說:「里斯本正處於它的黃金時刻,但尚未成熟。這座城市吸引的不僅僅是匆匆過客,還有那些希望在此紮根、開創事業的人。我最初從未想過要開藝廊,只是想創造一個我認為里斯本缺失的空間。作為一名在紐約受訓後回到家鄉的藝術家,我強烈感受到本地藝術的創作深度與展示空間之間的巨大差距。」Mantero合作的藝術家包括常駐倫敦的葡萄牙畫家喬安娜·加萊戈(Joana Galego),她的作品通過層次豐富的構圖探討記憶、孤獨和人際關係。Mantero還與更知名的藝術家合作,例如波爾圖攝影師Eurico Lino do Vale,他目前正在Lisbon Photographic Archive舉辦人像攝影回顧展。

葡萄牙藝術家Mariana Horgan將繪畫、素描、雕塑、拼貼與木刻等傳統蝕刻技法相結合,堪稱塞.湯伯利(Cy Twombly)的傳人。「里斯本正在迎頭趕上其他當代藝術名城,新湧現的藝廊與博物館愈發開放熱忱,這座城市更有新意,也更具活力。」Horgan說道。她的最新展覽「Primeiro Gesto」正在Galeria Belard舉辦。她特意在展廳中放置了一塊空白畫布,邀請觀眾參與創作並留下印記。隨後,她每周會到現場,將這些痕跡融入最終的藝術作品。

今年,里斯本還新開設了多個令人期待的博物館,吸引藝術愛好者駐足。去年秋天,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的Gulbenkian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正式揭幕,館內陳列了眾多重要的葡萄牙現代及當代藝術品。今年春天,葡萄牙資深藏家Armando Martins也推出了他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項目,該項目融合了一座寬敞博物館和一家高端酒店,坐落於一座翻修後的18世紀宮殿內,臨近河岸。客房和公共空間展出了Martins半個多世紀以來積累的藝術藏品,其中包括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和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等知名藝術家的傑作。

除了專業藝術機構外,其他非純藝術場域也積極與藝術家合作,以觸及更廣泛的觀眾群。葡萄牙藝術家Mafalda d’Oliveira Martins(以MOM為藝名)近期在里斯本國家自然歷史與科學博物館舉辦了名為「Paragem」的沉思性個展。展覽透過雕塑與電影靜幀作品,記錄了葡萄牙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公立醫院中許多經濟拮据且缺乏家庭支持的患者,雖已康復至可出院程度,卻因無家可歸而長期滯留病房的困境。

據藝廊主Pedro Cera稱,里斯本市中心的士紳化推動了城市結構的改變,隨著租金上漲,工人階級被財力雄厚的新居民擠走。他的同名藝廊自1998年成立以來,見證了來到這座城市的人群如何變遷。如今Cera在馬德里經營著第二個藝術空間,他對比了兩座首都城市的差異:「馬德里是一個由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人組成的大都市,而如今的里斯本已真正邁向了國際化。過去,這裡的一切都非常當地語系化。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法國人、巴西人、北美和北歐人,多元化程度非常高。」

Cera認為,里斯本的魅力不會褪色,這座城市悠閒的生活方式、宜人的氣候以及從葡萄牙前海外殖民地汲取的多元文化特色——無論是果阿(Goa)的美食還是佛得角(Cape Verde)的音樂——持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里斯本藝廊界的資深人士Cristina Guerra目前代理29位藝術家,其中12位是葡萄牙人,她認為這些變化正在推動里斯本朝著更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城市邁進,ARCOLisboa藝術展會對國際藝廊日益增長的吸引力就是一個例證。儘管如此,她也坦言挑戰仍在:「隨著外來者購房需求的增加,里斯本的生活成本日益高企,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在考慮搬離里斯本。此外,藏家的角色也不容忽視。我們仍未看到新一代藏家真正開始嶄露頭角。不過,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作者及圖片標題

ARCOLisboa於2025年5月29日至6月1日舉行。

Ivan Carvalho自2007年起一直擔任《Monocle》雜誌駐米蘭記者。這位加州人還為《Departures International》撰稿,也是NetJets的《The Quarter Share》雜誌以及食品和葡萄酒出版物《Revista de Vinhos》和《Revista Gula》的撰稿人。

頁頂圖片標題:Cristina Guerra與她的團隊在藝廊中,2025年5月,照片由Matilde Viegas為巴塞爾藝術展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