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藏家、策展人和評論家前往威尼斯從來都不是難事。儘管許多城市都試圖效仿其模式與魅力,但始於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最近一屆吸引了超過70萬參觀者。自1980年起,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休展年份舉辦,也已發展為備受矚目的獨立盛事。

長久以來,那些在雙年展期間燈火輝煌,舉辦派對與展覽的威尼斯宮殿,在展會結束后便重歸沉寂,直至下屆才再次甦醒。穿梭於威尼斯街巷的一日遊遊客,往往對這些緊閉門扉背後的藝術瑰寶渾然不知,而這座城市的當代藝術聲譽也一直被其輝煌的歷史遺跡所掩蓋,未能得到充分展現。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廊、基金會與藝術機構在威尼斯錯綜複雜的運河與小巷中紮根,藝術與建築展覽之間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威尼斯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年活躍的當代藝術中心。

變革為何在此刻發生?博古睿藝術與文化基金會(Berggruen Arts & Culture)總監Mario Codognato表示:「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歷史地位,威尼斯一直是連接東西方的橋樑。」這也是基金會選擇威尼斯作為歐洲總部的原因。該基金會由美國慈善家尼古拉斯.博古睿(Nicolas Berggruen)創立,目前在威尼斯運營兩個場地:一處是位於朱代卡島(Giudecca)的新哥德式建築Casa dei Tre Oci,於2023年作為智庫總部啟用;其二是位於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的迪多宮(Palazzo Diedo),這是一棟經過大規模翻新的18世紀建築,於2024年首次作為展覽空間亮相。除了開幕展外,該空間還展出了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伊伯翰姆.馬哈馬(Ibrahim Mahama)和斯特林.魯比(Sterling Ruby)等知名藝術家的11件場域特定裝置作品。即將舉辦的下一場展覽「The Next Earth. Computation, Crisis, Cosmology」將作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官方平行活動同期舉行。

迪多宮的策展安排與兩場雙年展密切相關,每次大型展覽都持續數月。對此,Codognat並不認為是限制:「在我看來,推動威尼斯場館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於雙年展將展期從4月延長至11月這一明智之舉。」2013年起,藝術展恢復至4月開幕,取代了此前多年6月開幕的展期安排,成為一場長達九個月的盛事。建築展的展期也與之相當。Codognat表示:「這使得不同興趣程度的藝術愛好者都能在威尼斯長時間停留,進而營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氛圍。」

許多藝術空間都為知名收藏家所設,旨在為威尼斯文化遺產貢獻力量。例如,擁有74年歷史的佩姬.古根海姆收藏館(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和曾由意大利實業家Gianni Agnelli擁有的格拉西宮(Palazzo Grassi),都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機構之一。而新一輪的浪潮始於2006年,當時收藏大亨François Pinault在格拉西宮創立了他的基金會,隨後於2009年擴展至海關大樓美術館(Punta della Dogana),即威尼斯的前海關大樓。自2011年以來,Prada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便設在大運河畔宏偉的王后宮(Ca Corner della Regina)內,如今已成為藝術界的重要地標。Ocean Space於2019年在聖老楞佐教堂(San Lorenzo church)內啟動,聚焦於海洋主題藝術,由藏家Francesca Thyssen-Bornemisza創辦的TBA21 Academy資助。

今年4月,比利時藏家Laurent Asscher在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一座磚牆裸露的前肥皂廠中創辦了藝術空間AMA,精選1960年代以來的藝術家作品,包括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與韋德.蓋頓(Wade Guyton)等。5月7日,Nicoletta Fiorucci基金會在多爾索杜羅區(Dorsoduro district)啟用新空間,展出格魯吉亞藝術家Tolia Astakhishvili的裝置作品。與此同時,來自都靈的知名藝術推動者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將潟湖中一座廢棄小島改造成了文化中心與藝術家駐地,力爭在明年藝術雙年展前向公眾開放。她說道:「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城市,自我30年前在這裡舉辦首個臨時展覽以來,它就一直是我心中無可替代的存在。」

她與丈夫Agostino於2018年購買位於Paludo的San Giacomo島,這裡曾經是修道院,後來成為軍火庫。他們分別在2022年及2024年藝術雙年展開幕期間在此舉辦了巴西藝術家Jota Mombaça和韓國藝術家安銀美的表演。Re Rebaudengo相信,這座城市無盡的神秘和無窮的經典傑作(包括丁托列托[Tintoretto)令人瞠目結舌的作品),以及潟湖的魅力,都成為了其歷久不衰的吸引力。她補充道:「這座城市正轉變為一個讓人欣賞、思考、學習、建立,不斷煥發生機的地方。」

如今,商業藝廊已達到臨界規模,尤其是國際藝廊。2024年,阿爾敏萊希畫廊(Almine Rech)在赤陶色的卡瓦尼宮(Palazzo Cavanis)設立了快閃空間。同年,羅馬Lorcan O'Neill藝廊、米蘭Tommaso Calabro藝廊和柏林Wentrup藝廊也紛紛入駐威尼斯——其中,Wentrup藝廊進駐了時裝設計師Giuliana Camerino灑滿陽光的舊工作室。 意大利經銷商Michele Barbati在威尼斯成長,旅居洛杉磯多年後,於2022年返回家鄉,並在莊嚴的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附近開設了自己的藝廊;與此同時,倫敦出生的Victoria Miro藝廊則早在2017年便已在威尼斯設立分部。儘管過熱的旅遊業推高了當地租金,導致許多居民被迫搬離市中心,但對於藝廊而言,威尼斯的運營成本未必高於倫敦、紐約或巴黎。

「我們選擇威尼斯,是因為不想生活在千篇一律的大都市裡。」出生於特雷維索(Treviso)的Marta Barina說道。Barina是跨領域藝廊兼工作室Mare Karina的創辦人,曾在倫敦為大型藝術機構工作生活了十年,後來回到意大利。Mare Karina藝廊在以流動形式運營數年後,於2024年在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附近安家。她表示,這裡的租金很實惠,讓她能夠專注於「研究」和「更具冒險性」的項目。

藝術家們確實鍾情於在此地辦展,甚至有人為此遷居於此: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如今在威尼斯設立工作室,並購入了曼弗林宮(Palazzo Manfrin),已在此舉辦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個人作品展。愛爾蘭藝術家邁克爾.克雷格-馬丁(Michael Craig-Martin)也在威尼斯紮根。而在年輕一代從業者中,威尼斯的大學在創意領域聲名遠揚。然而,這些藝術家與策展專業畢業生能否最終留在這裡,將威尼斯打造成藝術創作的熱土,還取決於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以及這片蓬勃發展的藝術生態是否願意與藝術屆的基層力量攜手合作。

聖馬可藝術中心(San Marco Art Centre,SMAC)於5月9日開放,正試圖推動這一願景的實現。這座多層拱廊建築位於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旁的舊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Vecchie)內,近期由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進行了翻修,恢弘氣派,令人驚歎。然而,藝術中心的聯合創辦人Anna Bursaux、David Gramazio和David Hrankovic卻希望以一種「自發」、「新鮮」且「實驗性」的方式運營這個跨學科文化中心。Hrankovic表示:「我們正努力為藝術家及其實踐的自然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他和Gramazio在不久前都搬到了威尼斯,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轉變。「我認為威尼斯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相聚之地』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頻繁相聚於此。威尼斯始終韌性十足,這座城市的未來一定關乎文化產業。」

作者及圖片標題

Chiara Rimella是一位出生於都靈的記者。她是季刊雜誌《Konfekt》的副主編,文章涵蓋文化、建築、時尚、旅遊等領域。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持續至202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