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一筆藝術交易背後,藝廊主究竟要付出多大努力?他們私下裡最厭惡哪些藝術趨勢?又有哪些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得來的寶貴經驗想要傳授給同行後輩?在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開幕前夕,我們採訪了三位資深藝廊主——墨西哥城Labor藝廊的Pamela Echeverría、倫敦greengrassi藝廊的Cornelia Grassi,以及在紐約和洛杉磯均設有同名藝廊空間的Jeffrey Deitch,向他們提出了大家一直想了解的問題。
為了促成交易,你曾有過哪些竭盡全力的嘗試?
Cornelia Grassi:你肯定不希望客戶回家後想:「天啊,我是被逼著買下那件作品的。」你真正希望的是人們出於喜愛而購買。其實問題所在是,有人表達了購買意願,但卻遲遲不再與你聯繫,這時候你該如何保持冷靜?而且在藝術展會上這種情況其實越來越常見。
Jeffrey Deitch:有時藏家需要被給予更多信心:他們可能希望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對作品作出評價,這時你就要幫他們與另一方聯絡,或是安排另一方前去與藏家交流。邀請多幾位藝術史學家為藏家提供更多參考資訊:當你用心為客戶著想,他們也會給予你回報。
Pamela Echeverría:我最難忘的一次交易經歷,不是成功達成的交易,而是我毅然放棄的那次。2014年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期間,我在「藝創宣言」(Statements)展區展出了Jorge Satorre的裝置作品。這件作品通過一系列物件之間的精巧對話,構建出超越各部分之和的整體意義。一位藏家提出,如果該裝置十年內未達到預期市場價值,我需要書面授權他們將作品拆解,並單獨出售各部分。有人說,藝術圈中難免會遇到這類藏家,但我始終認為,我們的工作不是迴避困難,而是要敢於辯論、嘗試說服,或者在必要時果斷放棄。後來,這件裝置作品被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購藏。
參加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時,你最期待哪些巴塞爾藝術展其他展會所沒有的獨特體驗?
PE:我最期待的是這座城市獨有的簡單樂趣:與朋友在萊茵河畔分享香腸和啤酒;在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設計的廊香教堂(Ronchamp)附近組織野餐;還有那些獨自沿河夜行的時刻,靈感如河水般奔湧而出。
CG:巴塞爾是一座小而美的城市,適合多次造訪。能連續五天與很多人持續見面互動,讓人感覺十分美妙。
JD:巴塞爾是個迷人的地方,我已經去過不下50次了。每年我都會期待那裡的各種展覽。與那些僅在開幕當天露面、甚至午餐後就會離開的藝廊主不同,我會從頭待到尾,全程參與其中。
相比之下,在巴塞爾有什麼是你不太期待的? 有沒有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PE:我偶爾在面對一些訪客的態度時,會意識到我們在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和提升藝廊體驗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更願意關注那些溫暖的瞬間,讓善意驅散所有的不和諧。
CG:自1988年以來,我從未錯過任何一屆展會。說實話,我從未有任何不喜歡之處。
JD:離開花旗銀行開始創業後,我原本在萊斯羅伊斯大酒店(Hotel Les Trois Rois)擁有的房間被給到另一位前同事。從那以後,好多年我都沒在巴塞爾找到另一家十分滿意的酒店。
藝術趨勢是應該追隨還是抵制?
PE:藝術趨勢一直讓我覺得頗為有趣。當我察覺到某種流行趨勢時,它們往往已在記憶中消散。有時,我們眼前的趨勢,不過是世界終於追趕上了那些富有遠見的藝術家們早已知曉的事物。
CG:藝術趨勢應該是個人化的。最有趣的收藏,往往是那種讓人忍不住想追問「這是誰的作品?」——因為其風格並不那麼顯而易見。
JD:藝術趨勢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理解它們的過程。要讀懂視覺藝術家的創作,你需要對古今文化都有廣泛的涉獵。你得去閱讀精彩的新小說,觀看各種電影。這就是為什麼我72歲了,還依然會去參加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
近期有沒有你不太喜歡的藝術趨勢?
PE:如果非要明確指出抗拒的東西,那就是「藝術應追隨潮流而非創造潮流」的觀點。
CG:我很喜歡思考哪些藝術趨勢是在手機屏幕的推動下流行起來的,比如某種具象藝術。與此同時,那些不適合在小螢幕上展示的作品,幾乎已經被完全邊緣化。在手機螢幕上很難欣賞某些雕塑,也無法觀看影像藝術。
JD: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反感的是「藝術市場」,這話不無道理。我確實借助藝術市場來推廣我所關注的藝術,但我們必須抵制藝術的金融化,抵制僅為藝術展會而創作或便於投資者囤積居奇的藝術。與1970年代我接觸的藝術相比,如今的藝術已不再那麼激進。
能否分享一次對潛在客戶做出錯誤或事後懊悔的草率判斷?
CG: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也正是這份工作的迷人之處。你以為值得信賴的人可能突然消失,而那些看似粗魯、不討人喜歡的人,其實可能頗具魅力。當然,情況也可能再次反轉。所以不能指望一個人永遠支撐你的業務。如果與某人有過愉快的交流,就珍惜這段經歷,但也別太刻意。
JD:我剛入行時,幾乎每位藏家都年過半百,多數甚至已過六旬。所以,我們在90年代開始展出貝瑞.麥吉(Barry McGee)等藝術家的作品時,那真是顛覆性的時刻:一群年輕人踩著滑板滑進藝廊,結果他們竟是買家。這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客戶結構。我很快意識到,藏家並非都是西裝革履、沉迷藝術的老派紳士。如今,許多藏家是通過數碼收藏踏入這一領域的。
PE:我逐漸明白,在這個行業中,第一印象的可靠性堪比天氣預報:有時準確得驚人,有時卻大相徑庭。而真正可貴的辨別力,能讓真誠的連繫逐漸蓬勃發展。畢竟,藝術世界本就很小,小到妙不可言。
你有哪些艱難得來的教訓希望年輕藝廊主能避開?又有哪些對藝術行業的常見誤解是你想澄清的?
PE:在支援他人的同時,也要守護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當你照顧好自己,你才能為他人創造更好的環境中,支持他們蓬勃發展。
JD:同行關係至關重要。對於共享藝術家的藝廊,要慷慨地互相介紹客戶。真正理想的模式,是攜手同行,而非針鋒相對。
CG:不要急於簽下過多藝術家,要確保你對他們的興趣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很多人認為藏家買作品是為了投資回報,但在我看來,購買作品是為了支援那些你認為有趣的人,讓他們能夠繼續創作下一件作品。你應該對他們的作品、創作過程,以及這些作品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後的發展變化都充滿興趣。
Janelle Zara是一位專注於藝術和建築的自由撰稿人。她是《Masters at Work: Becoming an Architect》(2019)的作者,目前居住在洛杉磯。
頁頂圖片標題: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上Jeffrey Deitch藝廊的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