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購買第一件藝術品開始,你就已經被視為收藏家。」香港慈善家及藝術贊助人博茉妮(Monique Burger)在談及即將開幕的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時解釋道。這個定義簡潔而令人耳目一新。收藏家終究是藝術展會的重要角色,因為他們多數會在此購買藝術品:根據最新出版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2023年期間藝廊在這類活動中的收入佔29%。

參加展會的收藏家有些是本地人,有些來自鄰近地區,也有遠道而來的人。展會現場上,有些人會走馬看花,然後尋找衝動購買的機會;有些則是為了欣賞他們最喜歡的兩三位藝術家的新作。有些人花費數百萬,有些則少得多。所有類型的收藏家,或者是即將購入第一件藏品的人,以至其他有份構建起藝術界的人,都無任歡迎。不過,究竟收藏家時怎樣計劃路線,在現場參觀,或者準備參觀前,到底在想甚麼呢?

對於現居紐約的Web3投資者Angelo Chan來說,參觀今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自疫情以來首次以完整規模回歸)將會是一次「重新探索」。這位收藏家期待與同事和其他藝術愛好者再次連結、欣賞他關注的藝術家的新作,並體驗自己出生地的「超連結」氣氛。他期待著香港本地的殷勤好客,以及展會上作品質素。「巴塞爾藝術展是最好的。有時候,人們很容易將高品質視為必然。」他說道。

出生於瑞士、現為香港Burger Collection主管的博茉妮期待著這個城市一年一度的藝術界活動,她在這其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博茉妮與丈夫Max在1979年購買了第一件收藏品──一張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海報;在1990年代積極開展收藏後,他們於1998年創立了Burger Collection,並於2004年搬到香港。藏品現時已達約2,500件──由來自全球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組成的強大陣容,可以說是包攬從A(Hamra Abbas,生於科威特)到Z(Galam Zulkifli,來自印尼)的藝術家。

Burger夫婦決意不開設自己的私人博物館,而是以贊助和出借的方法支持世界各地的機構(這樣高知名度的人物經常會向公共和私人博物館出借私人藏品,租借期甚至達好幾年;甚至會為了捐贈給某個機構而購買作品)。Burger夫婦積極與香港藝術機構合作,如Para Site藝術空間及藝術駐留、本地藝術家,甚至藝術學校。博茉妮是香港M+以及世界各地許多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她起初從事金融行業,但如她所說,收藏藝術已經成為她的「生活」。

Angelo Chan自20多歲開始購買第一批藝術品。作為劍橋大學學生,起初他是被身邊的人吸引,比如英國年輕藝術家──一群無畏無懼的創作者,包括翠西‧艾敏(Tracey Emin)和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他們在1990年代以其激進及冒犯的創作而嶄露頭角。工作將他引領到紐約,他在當地更積極參與藝術活動,其中部分是通過慈善和收藏團體:他是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亞洲藝術圈(Asian Art Circle)的聯合主席、中國上海外灘美術館全球委員會聯合主席,以及紐約Public Art Fund的董事會成員。

Angelo Chan早期在藝廊和巴塞爾藝術展購買藝術品(首次試15年前的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都是依靠藝術品味,而後來他的收藏更趨成熟。「我記得古根漢美術館的其中一位策展人Katherine Brinson告訴我『你應該考慮深度的收藏,並找尋可以追隨其職業生涯的藝術家。』自此他開始仔細留意Liz DeschenesTrevor PaglenSara VanDerBeek等藝術家。他大多收藏抽象攝影藝術家的作品,或是將鏡頭作為創作延伸的藝術家;他在巴塞爾藝術展首批購入的藝術品之一是Deschenes的作品,他說:「這是於大約七、八年前」,在邁阿密海灘展會向Campoli Presti 藝廊(現為Emanuela Campoli藝廊)購買的。

巴塞爾藝術展其中一個角色就是將卓越的藝術品、對這些藝術品感興趣的人,以及其中意義全部置於同一屋簷下,然後互相加乘和感染。Angelo Chan說:「畢竟藝術展會現場都經過精心策劃,這也是一個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場所。對他來說,參加巴塞爾藝術展,尤其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是需要跟隨某種節奏:他在首日貴賓預展排列好要欣賞藝術品和參觀的藝廊清單,「但我的計畫往往會因為遇到想要交談的人而被打亂。」因此,他會在第二天再去看名單上的藝術家,通常還有第三次,以便更仔細欣賞那些吸引他眼球的新作。

作為巴塞爾藝術展全球贊助人委員會(Global Patrons Council,由全球185位領先收藏家組成,旨在促進全球收藏家及藝術贊助人的聯繫)的成員,博茉妮會出席巴塞爾藝術展貴賓預展日的一個簡短的酒會。「情況就像我們為展會舉杯,然後從秘密通道走進會場,這十分棒。」她憶起以前的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收藏家、專家和傳媒會聚集在正門,一開門就湧進展會現場。現在,她經常購買的藝廊(例如蘇黎世的Karma International和杜塞道夫的Sies + Höke藝廊,以至大型跨國藝廊高古軒豪瑟沃斯)都會提前一兩周與他們分享展會上的展出作品。通常以PDF 或簡報形式提供。

她說:「開展的首兩個小時,我去了以上藝廊。有些藝廊會為我預留作品。如果我希望購買甚麼東西,我會很快作出決定。」然後她就會轉換到探索模式。「我的丈夫的是個很有條理的人,但如果我獨自參觀,我就會在展廳上隨意走動。我是全憑直覺:有些作品很眼熟,但我也可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東西。我想要驚喜。對我來說,這就是展會最美好的部分。」她通常會在一天之內盡可能觀賞最多的展品。

作者與圖片標題

Kimberly Bradley是現居柏林的作家、編輯及教育家。她是巴塞爾藝術展訪問專題的委約編輯。

圖片標題(頁頂):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由Victoria Miro藝廊呈獻的Alice Neel作品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