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與《Tatler Asia》合作
生於菲律賓,現駐新加坡的Bea Camacho身兼藝術家及收藏家。她的收藏反映了自己在藝術中的關注:時間、轉變和過程。Camacho主要以行為及概念藝術而著稱,她經常在創作中突破身體和時間的界限。在其中一件最為矚目的行為藝術作品中,她花了11小時用毛線將自己包裹進一個紅色的「繭」中。這個緩慢而具冥思的表演,具體呈現出孤立與忍耐。Camacho的藝術創作和收藏都反映了其對藝術與生活如何交集的持續探索。
「最初,我並沒有把自己視為『收藏家』。我開始購買藝術品並非因為想建立收藏,而是單純想購買自己喜愛的藝術家朋友的作品。我早期購買的作品都是來自我認識的藝術家,即使到現在,這仍然是我收藏背後其中一個重要的動機。」
「對我而言,藝術不只是物件,它蘊含著對話、合作和共同經驗的回憶。我買下作品的背後代表著我生命中一些重要時刻——可能是某位朋友的個展,也可能是某次共同創作後的紀念,或單純是某段時期的情感聯繫。 」
「我的創作以行為藝術、裝置和概念藝術為主,但我的收藏類型其實相當多元。我目前的收藏涵蓋繪畫、素描、攝影、版畫、拼貼、組合藝術、雕塑裝置和影像作品。它們的共通點並非媒介或風格,而是當中的實驗性和深刻思考——這是我所欣賞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特質。」
「我父母的以情感聯繫作為收藏的方向。我對藝術的其中一個早期記憶是童年時母親對我們兄妹說的一句話——『如果家裡發生火災,我會先搶救這個抽屜。』但這個抽屜裡存放的並不是名家大作,而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繪畫和手工作品。正是這種對藝術的珍視,讓我從小就學會了甚麼才是真正有價值。這無關金錢價值,而是當中包含的意義、記憶和情感聯繫。」
「我的父母在結婚後不久便開始收藏藝術品,當時他們收藏了許多那個時期的菲律賓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後來,我和哥哥在大學學習藝術的經歷,可能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收藏方向。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藝術流派、藝術史、觀念藝術等知識,促使他們對當代藝術產生更深的興趣。漸漸地,他們開始收藏更多國際藝術家的作品,並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收藏體系。其中有三个特别重要的部分:首先是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他們從2005年開始收藏她的作品;其次是具體派(Gutai)藝術家,這部分收藏源於他們對日本戰後藝術的興趣,以及身體與材料的直接互動;最後是美藉菲律賓藝術家Alfonso Ossorio,他們著迷於這位藝術家充滿情感衝擊力的作品。時至今天,我們依然會一起去藝術展會,討論新發掘的藝術家,也會共同決定如何擴展我們的收藏體系。這種共同的興趣,讓我們家庭的聯繫更加緊密。」
「我曾在菲律賓、美國、中國及新加坡生活,每個地方都為我的收藏視角帶來影響。當我在美國生活時,我主要通過拍賣收藏了一些美國藝術家的小型作品。在上海生活讓我接觸到了中國當代藝術,並開始收藏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例如陳維,我非常喜歡他通過影像營造出的戲劇性的現實場景。而現在定居新加坡,我的收藏開始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於菲律賓藝術,而是擴展到整個東南亞,包括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地。每次移居,我的收藏就會隨之演變,這不只反映了我的興趣,也反映了我參與的藝術社群。」
「未来,我希望能在行為藝術表演中更進一步地探索時間與身體的關係,並嘗試將裝置、影像和空間交互結合;也會繼續以有意識地選擇收藏作品,並探索連繫藝術家和收藏家身分的橋樑,讓我的創作和收藏可以相互影響。」
「對我來說,藝術不只是單純收藏作品,應該是一種互動、對話和過程。無論是創作畫收藏,我的目標都一致:尋求挑戰界線,構建對話和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
本文來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與《Tatler Asia》的一年合作系列,原文系列標題為「藏家的凝視」。按此閱讀中文原文。
頁頂圖片標題:Bea Camacho,照片由Wes Villarica拍攝,圖片由Tatler Asia提供
2025年9月2日發布。
攝影團隊
攝影:Wes Villarica
化妝:Elvie Recalde
髮型:Rudolf Daval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