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六月一個星期一的下午,Messe Basel的16,000平方米展廳內,新油漆的氣味與湧動的期待感互相交織,觀眾們紛紛湧入「意象無限」( Unlimited)展區的貴賓預覽。自2000年創立以來,「意象無限」一直是巴塞爾藝術展最具代表性的展區,專為大型作品而設,吸引了大量觀眾。對許多人而言,它已成為巴塞爾藝術展的代名詞,更是巴塞爾本地觀眾最期待的盛事。然而,這場備受矚目的藝術盛宴究竟是如何誕生的?觀眾們或許並不知曉,當他們在展廳中漫步時,下一屆展會的籌備工作已悄然啟動。

在藝術展會上打造一個具有機構規模的展區,並呈獻博物館級作品,這一過程需要提前一年啟動,直至預展前夜才宣告完成。六月巴塞爾展會期間,「意象無限」展區策展人Giovanni Carmine便開始與藝廊和藝術家探討下一年的潛在項目,這種對話一直持續到次年一月「意象無限」申請截止(申請「意象無限」前,藝廊需先獲得巴塞爾藝術展主展區參展資格,通常在十月收到通知)。對柏林Société畫廊來說,這意味著收到「藝廊薈萃」(Galleries)展區的參展通知後,團隊便立即與藝術家溝通,了解他們正在創作的項目,並與藝術家展開頭腦風暴,討論這些創作能否以及如何在六個月內落實。Société畫廊的總監Marius Wilms表示,團隊常常熬到深夜「只為反復推敲各種創意」。

「一切的關鍵在於,了解藝術家的想法,並思考如何助力他們進一步發展。」Wilms續道:「就規模而言,『意象無限』展區非常特別又具挑戰性的,這不僅是在展會帶來一件巨型的作品,而是必須真正創造影響力,並具有背後的意義。」

由伊萬.沃斯(Iwan Wirth)創辦的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多年來一直參與「意象無限」展區,沃斯本人也認同這一觀點:「『意象無限』讓藝廊得以突破展位限制,這對豪瑟沃斯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因為我們的許多藝術家都專注於雕塑和裝置藝術。這一展區也與巴塞爾藝術展中藝廊與藝術機構和博物館的對話相輔相成。」

2019年,Société畫廊帶著美國藝術家Bunny Rogers的新項目申請了「意象無限」展區。作品《Self-Portrait as Clone of Jeanne d'Arc》(2019)是藝廊與藝術家在多次頭腦風暴會議後共同策劃的項目。藝術家克裡斯汀.孫.金(Christine Sun Kim)也有類似的經歷:2023年底,她的代理藝廊空白空間(White Space)得到「藝廊薈萃」展區的參展資格後便與她取得聯繫,瞭解她的創作進展,並邀請她為2024年的「意象無限」展區構思作品。她回憶道:「當時我構思了遠超我以往作品規模的項目,空白空間的團隊全程與我緊密合作。」最終,她將15幅繪製在異形畫布上的繪畫呈現於長達30米的牆面上,這就是《FOMO Scores》(2024)。

每年年初,Carmine都會與巴塞爾藝術展的遴選委員會召開會議,商定「意象無限」展區的參展項目。該委員會由九人組成,會對項目進行逐一審核,並決定是否接受、拒絕或將其列入候補名單。藝廊一旦收到入選通知,籌備工作便會立即啟動。

與此同時,Carmine還需要面對這個空蕩蕩的16,000平方米展廳。他與建築師Sara Dillier合作,通過二維模型構想各種可能的佈局方案,探索不同作品的搭配方式。每年都有幾個項目會成為決定展廳架構的關鍵。2024年,基夫.哈靈(Keith Haring)的18聯幅壁畫《Untitled(FDR NY)#5-22》(1984)需要一面50米長的展牆。還有其他需要類似布展條件的作品,比如克裡斯汀.孫.金的裝置作品和山姆.福斯(Sam Falls)45.7米長的繪畫《Spring to Fall》(2023-2024)。今年,一些獨立呈現的雕塑作品將成為展廳佈局的關鍵,包括Atelier Van Lieshout的《The Voyage – A March to Utopia》(2025),該作品由50個獨立部件組成,需要佔據90米乘15米的空間。

展廳佈局確定後,工作重心便轉向策展方案。Carmine解釋道:「『意象無限』與博物館展覽或雙年展不同。它的規模很大——展廳面積相當於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主展覽兩棟建築之和——但其精髓在於異質性。它並非單純的群展或主題展,更像是一個為期一周的節日,匯聚了全球藝術界的精華。」因此,策展工作的重點在於確保所有繪畫作品不會全部集中在一處,或是避免霓虹燈作品的光線反射到附近其他作品的表面。

在此期間,挑戰與意外會接踵而至。有的藝廊中途退出,有的則表示作品尺寸或空間佈局有所變化。從二月到四月中旬,整個籌備過程一直處於動態調整之中,直到最終的空間佈局和策展方案得以敲定。

藝術家和藝廊通常遵循相似的時間線,作品大多在五月初完成。五月底至六月初則用於進行最後的調整、問題排查和運輸安排。五月中旬,巴西藝術家路易士.澤爾比尼(Luiz Zerbini)將在今年的「意象無限」展區中首次呈獻他的雕塑繪畫裝置《Os Comedores de Terra / The Earth Eaters》(2025)。他表示,儘管作品已經完成,但運輸問題仍未解決。工作室需要設法將一幅3.5米乘5米的畫作、一個更大的木質裝置以及60塊尺寸在40至100厘米之間不等的石頭從里約熱內盧運往巴塞爾,同時還要控制運輸成本不至過高。

在運輸箱運送期間,現場基建工程同步啟動。展會開幕前三周,照明系統安裝完成,牆體系統依據笛卡兒座標系在地板上劃線定位。實際牆體搭建工作在展會前兩周至十天內進行,運輸箱則於展會前一周的週三開始陸續抵達。安裝工作可於週四開始(即預覽前四天),所有運輸箱將於週五上午前全部到位。此後,藝廊、藝術家、藝術品安裝人員和技術團隊將在星期日晚八點完成全部安裝工作。

從周四到周日,Carmine每天在展廳巡視12到16個小時,確保一切順利。「我每天要走18到20公里。」他說。與此同時,藝廊主和藝術家也陸續抵達,並與專業團隊會合。「許多『意象無限』展區的項目都在展廳現場搭建原型,有時難免出現狀況,所以必須當場調整。」Wilms說。今年,Société畫廊的長期技術合作夥伴Vidi Square將從比利時趕來,與負責巴塞爾藝術展照明系統和視聽設備安裝的本地公司Winkler密切合作,安裝佩特拉.科特賴特(Petra Cortright)的作品《sapphire cinnamon viper fairy》(2007-2023),該作品由69塊影片屏幕組成,需要安裝在一面11米長的展牆上。周末,藝廊團隊會於早上7:30左右在Migros超市集合,購買並打包午餐,然後前往展廳,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甚至更晚。「為了確保作品完美呈現,我們只能這樣安排。」Wilms說。

澤爾比尼將於周五抵達,監督其作品的安裝工作。他的藝廊Fortes D'Aloia & GabrielSFG畫廊(Stephen Friedman)和Sikkema Malloy Jenkins已聘請了一支由三到四名專業藝術品安裝人員組成的團隊。巧合地,其中一位安裝人員來自巴西,也認識這位藝術家。澤爾比尼先邀請他參觀工作室,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雖然這樣的事前視察可以減輕他對緊迫安裝時間表的焦慮,但這位藝術家仍然對看到作品的全貌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製作的過程中,雖然他已經某程度上看到了作品,「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看到,因為我的工作室空間不夠。」

這四天的安裝期充滿變數。有的作品可能僅需30分鐘即可安裝完畢,只需用塑膠布覆蓋,靜靜等待星期日傍晚的來臨;而另一些作品可能要一直調整到最後一刻。一幅歷史畫作可能會被重新裝裱,一件新作品可能完成首次組裝亮相,比如澤爾比尼的創作。有時需要使用起重機來搬運大型作品,但Carmine表示,這段時間裡,最令人嘆服的工具,其實是人的力量:「藝術家和藝術品安裝團隊創造的奇迹總是超乎想像。」

到了周日晚上7時30分,塑膠布被撤下,粉刷後的牆面進入最後修飾階段,藝廊開始為藝術家的作品拍照。晚上8時,清潔人員接替安裝團隊進場作業。待到星期一早上,一場匯聚了當代新作與歷史巨制的藝術盛宴已然準備就緒——在觀眾潮水般湧入前的幾個小時里,展廳重歸寧靜,一塵不染。隨後,新一輪的籌備工作再次開始。

作者及圖片標題

Emily McDermott是一位現居柏林的作家、編輯和文化製作人。

在此探索今年的「意象無限」展區,並購買展會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