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的作品中,身體性是無法迴避的母題:在這位巴西藝術家五十年來的行為藝術和影像作品中,身體始終是具象的存在。即便後期她轉向了觸覺雕塑和抽象繪畫,身體仍是其作品的核心靈感來源,每件作品都承載著自身的創作印記。

這位八旬藝術家目前正在巴黎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Picasso)舉行的個展「Je suis là/Estou Aqui」由Fernanda Brenner和Sébastien Delot聯合策展,Brenner希望這場展覽能「將麥歐利諾的作品呈現為積極的在場宣言,而非歷史回顧展」。這亦是展覽命名為「I Am Here」的緣由。

麥歐利諾生於義大利南部,1954年隨家人移民委內瑞拉,四年後又移居里約熱內盧。1963年,她與安東尼奧.迪亞斯(Antonio Dias)及Rubens Gerchman(後為其丈夫)一同畢業於里約熱內盧國立美術學院(Escola Nacional de Belas Artes)。

麥歐利諾現已不再接受採訪,但在2012年接受策展人Helena Tatay採訪時,她回憶道:「我發現自己再次成為一名移民,還不會說葡萄牙語。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流沙之上,只有無盡焦慮;支撐我前進的,是我對尋找一種語言的執著,以及成為藝術家的堅定信念。」很快,她找到了和自己一樣激進的同伴。1967年,麥歐利諾與埃利奧.奧蒂西卡(Hélio Oiticica)、莉吉婭.佩普(Lygia Pape)、莉吉亞.克拉克(Lygia Clark)等巴西戰後重要藝術家共同簽署了《Declar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Avant-Garde》,呼籲將藝術「擴展到人類感官與意識的所有領域」。

她的早期作品如超8毫米膠片電影《In-Out Antropofagia》(1973),通過特寫鏡頭呈現了一系列怪誕的畫面:男人和女人們的嘴被膠帶封住,口腔內塞滿生雞蛋或向外吐出細線。即便放在今天,這些影像仍令人戰慄。例如,其「Fotopoemação」系列(Photo poem action,1973-2017)中的《X》(1974),以緊湊的鏡頭記錄了藝術家用鋒利的剪刀抵住自己舌頭和眼睛的瞬間。標誌性作品《Por um fio》(By a Thread,1976)中,藝術家坐在母親和女兒中間,一根細線穿過她們的嘴巴連接著彼此,既隱喻了代際相傳的性別暴力史,又喚起女性團結的歷史。

2009年,麥歐利諾在一組筆記中回顧了她的過往作品:「我將自己的身體置於特定時刻,它不僅僅作為一種隱喻,更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於現實領域的呈現。」例如,在《Entrevidas》(Between Lives,1981)中,數百枚雞蛋散落在地面上,公眾被迫小心翼翼地穿行其中,雞蛋象徵著生命,時刻面臨被暴力摧毀的威脅。Brenner指出,這種對生存脆弱性的腔調,是對那個時代的回應,「在軍事獨裁統治時期,她成為了藝術抵抗運動的關鍵人物。她的行為藝術作品《Entrevidas》如今被視為那個時期的巴西政治藝術標誌性作品。麥歐利諾的藝術實踐重新定義巴西藝術,使其突破民族主義的桎梏。」這位藝術家最近在聖保羅藝術博物館(Museu de Arte São Paulo)外重新演繹了這件作品,慶祝機構的擴建;這次,藝術家本人親自穿行於雞蛋陣列之中,以示至今仍困擾巴西的暴力問題。

然而,麥歐利諾從未止步於行為藝術。早期,她就開始創作需要觀眾參與的剪紙書。後來,她開始涉足雕塑領域,其作品《São 8》(They Are Eight,1998)堆砌了一層一米長的模塑水泥棍,而「Cobrinhas」(Little Snakes)系列作品則運用連續不斷的模塑石膏線條進行層層堆疊。

自2024年榮獲威尼斯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Golden L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以來,麥歐利諾的國際聲譽顯著提升。在雙年展現場,她用盤繞的黏土香腸、手工塑造的不規則陶土塊、捲曲物、線圈和環狀物等元素,填滿了軍械庫展區後方的一個舊倉庫——這件雕塑作品來自她的「Terra Modelada」(Modeled Earth,1993–2024)系列。巴西政府對外藝術推廣機構Instituto Guimarães Rosa的院長Marco Antonio Nakata評價道:「她的創作極具多樣性——或許只有希爾多.梅雷萊斯(Cildo Meireles)可與之比肩。即便在其政治色彩最濃厚的作品中,美學考量也從未缺席。她的作品絕不僅僅是觀念的傳遞。」

麥歐利諾對線條的癡迷,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都源於她在《Entrevidas》中提出的核心命題:個體如何從A點抵達B點。這個方程式根植於她自身的移民經歷,以及初抵巴西時作為異鄉人的身份體驗。她的創作始終關注個體與政治的交匯,揭示身體——尤其是被異化的女性身體——如何與周遭世界互動,又如何抵抗外界的壓力。Brenner表示:「麥歐利諾的藝術展現了在流離失所與歸屬感之間的永恆博弈,這深受她從戰後意大利遷徙至政局動盪的南美洲的影響。這段旅程塑造了她對身份與邊界的持久迷戀——不僅是地理疆界,更是此地與彼地之間的精神疆域。」

作者及圖片標題

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

「Je suis là/Estou Aqui」

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Picasso),法國巴黎

展期至2025年9月21日

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由Galleria Raffaella Cortese(米蘭,Albisola)、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蘇黎世、巴塞爾、香港、倫敦、洛杉磯、紐約、巴黎、薩默塞特、聖莫里茨)和Luisa Strina(聖保羅)代理。

Oliver Basciano是常駐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記者和評論家,也是《Outcast: A History of Leprosy, Humanity and the Modern World》(2025)的作者。

頁頂圖片標題: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_X_ II》,「Photopoemaction」系列,1974,照片由Max Nauenberg拍攝,圖片由藝術家及Galleria Raffaella Cortese提供

2025年6月27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