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
《梳雙髻的少女》(Jeune fille aux macarons,1918)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紐約、柏林、日內瓦、香港、倫敦、洛杉磯、首爾、東京)呈獻

1918年,意大利畫家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因經濟拮据且飽受肺病困擾,加之早年在巴黎縱酒留下的後遺症,遂移居法國南部,寄望溫和的氣候與海濱的空氣能助他恢復健康。在伴侶及初生女兒的陪伴下,莫迪利亞尼遠離了巴黎紙醉金迷的社交圈,轉而描繪當地的女店員、僕從及孩童,創作了一系列姿態寧靜的肖像畫。這幅難得一見的《梳雙髻的少女》(1918)便充分展現了莫迪利亞尼的標誌性風格:畫中少女擁有修長頸項、一雙杏仁眼,以及一張平和而若有所思的面龐。

森加.能古迪(Senga Nengudi)
《R.S.V.P. 幻想——僵局》(R.S.V.P. Reverie - Stale Mate,2014)
施布特-瑪格畫廊(Sprüth Magers,柏林、倫敦、洛杉磯、紐約)呈獻

1970年代末期,美國藝術家森加.能古迪為了回應懷孕所帶來的身體變化,著手創作了一系列全新的雕塑作品。她選擇了襪褲作為理想的創作媒介,因為這種材料兼具柔韌性、彈性,有時又會鬆弛下垂,其質感與人體皮膚頗為相似。這個後來被譽為開創性的系列作品「R.S.V.P.」,通過填充、打結、扭轉襪褲,並在牆壁之間進行繃緊拉伸,生動地展現了身體在張力與恢復過程中的狀態。該系列的標題「R.S.V.P.」是法語「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的縮寫,意為「請回覆」,這巧妙地暗示了舞者與作品之間互動的表演性。在作品《R.S.V.P. 幻想——僵局》(2014)中,一個填充了材料的尼龍骨盆懸掛在牆面上,空蕩的褲腿則垂向地面。

Gino Severini
《Danzatrice》(1915–1916)
Landau Fine Art(滿地可、琉森)呈獻

1910年,意大利裔畫家Gino Severini在巴黎簽署了兩份未來主義宣言,正式投身於推崇速度、光線與現代機械美學的藝術運動。然而,與熱衷於描繪賽車和工廠場景的同儕不同,Severini更專注於人體,特別是舞動中的人體。在其令人驚歎的作品《Danzatrice》(1915-1916)中,舞者被解構為明亮、閃耀的幾何色塊。這幅充滿動感的畫作創作於一個關鍵時期,當時Severini的藝術風格正開始轉向一種更具結構化、受立體主義影響的探索,他將其稱之為「從混沌走向秩序」的轉變。

伊娃.尤斯凱維奇(Ewa Juszkiewicz)
《榮耀之花》(Gloriosa,2025)
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巴黎、布魯塞爾、紐約、上海)呈獻

如果說肖像畫的根本目的僅僅在於描繪面容,那麼伊娃.尤斯凱維奇則樂於另闢蹊徑。這位波蘭藝術家以其對18及19世紀肖像畫的戲仿而聞名,她用懸垂的織物、貝殼、傾瀉的髮絲或密集的植物佈局來掩蓋畫中女性的面容。她的風格既與古典大師作品的藝術語言相呼應,同時也揭示了框定女性藝術形象的刻板傳統。在其作品《榮耀之花》(2025)中,一束精心製作的花束吞沒了人物的頭部,將她的身份隱藏於視線之外。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雲(藍)》(Wolken [blau],2025)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紐約、香港、倫敦、洛杉磯、巴黎)呈獻

可以說,格哈德.里希特對雲的迷戀已持續半個多世紀。在1970年代初,這位德國藝術家在為新畫作系列搜集素材時,翻閱了他龐大的「Atlas」檔案——一個包含照片、剪報和素描的浩瀚收藏——並從中挑選了天空變幻的圖像。最終呈現的照片繪畫以大幅油畫三聯畫的形式描繪天空,光影柔和,精確逼真。《雲(藍)》(2025)將其中一幅雲朵作品以三聯、限量發行的染色沖印照片形式重塑,體現了里希特對多板數作品的一貫興趣。

作者及圖片標題

Elliat Albrecht是一位常駐加拿大的作家和編輯。 她擁有艾米麗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的批判與文化實踐學士學位,以及香港大學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碩士學位。

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將於2025年10月24至26日在巴黎大皇宮舉行,按此了解更多。

頁頂圖片標題:Gino Severini,《Danseuse》(局部),1915-1916,圖片由Landau Fine Art提供

2025年10月16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