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的核心結論印證了行業的真實感受——在充滿爭議的選舉、地緣政治緊張、戰爭以及持續通貨膨脹的直接影響下,2024年對幾乎所有藝術市場板塊而言都是挑戰重重的一年。全球銷售額下降12%至575億美元——這是繼2022年疫情后短暫回暖以來,市場連續第二年放緩。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高端市場拖累了整體表現——2024年,拍賣價格超過1000萬美元的藝術品數量銳減39%,繼2023年27%的跌幅基礎上進一步下滑。這種高端市場板塊的銷售額下降了45%,在所有價格區間中降幅最大。1000萬美元以上藝術品銷售的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33%降至2024年的18%。2024年拍賣成交價最高的前50件作品總價值也下挫30%。對比兩年前的情形則大相徑庭——疫情後積壓的供需釋放,曾使1000萬美元以上市場在2021與2022年成為增長最快的板塊。
供應短缺是制約高端市場的關鍵因素。儘管大多數富裕藏家的資產狀況並未顯著惡化,但全球經濟與政治的不穩定性讓潛在賣家普遍感到不安,因此他們傾向於繼續持有藝術品。報告作者、文化經濟學家Clare McAndrew博士指出,許多經銷商表示,「即使未直接受到衝擊,分裂的政治局勢、戰爭、通脹和其他經濟挑戰也對銷售和賣家計劃產生了負面影響。」McAndrew指出這種觀望情緒正在使市場陷入停滯:「如果沒有立即變現的壓力,很多人會選擇繼續持有。人們普遍認為現在不是出售的好時機,這種認知對高端拍賣市場的影響最為顯著。」
這份報告不乏令人警醒的數據,但也透出幾分曙光。例如,低端市場逆勢增長,儘管2024年該板塊藝術品交易額有所下滑,但成交量卻上升了3%,達到4050萬件,這表明行業正在逐步拓展其亟需的廣泛基礎。McAndrew指出:「令人欣慰的是,交易仍在持續,成交量依然可觀,但主要集中在5000美元以下的低端市場。」2024年的拍賣中,95%的拍品成交價低於5萬美元(較2023年增長2%),其中多數售價不足5000美元。
McAndrew指出,這種增長趨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處於這個價位區間的買家更多是出於興趣和欣賞而購買,而非投資。「市場中正在湧現一批新買家,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她補充道。「但同樣,正如藝術市場往常的情況一樣,這一切仍取決於可供出售的作品。」
受疫情推動而迅速發展的線上銷售,也助力了基層市場的增長,因為多數線上交易集中在較低價位。儘管2024年線上銷售總額同比下滑11%,降至105億美元,但仍比2019年高出76%。2024年另一個逆勢而上的領域是拍賣行的私人洽購,其交易額同比增長14%,而公開拍賣的總交易額則下降了25%。這一對比表明,藏家更傾向於低調出售高價作品,而不願意冒險在公開市場上銷售。
被稱為「超當代藝術」的作品(即本報告所定義的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也在謹慎情緒中受到顯著衝擊。在經濟不穩定的時期,買家往往會傾向於選擇那些經受過市場考驗的藝術家,也就是那些經歷過經濟衰退和戰爭洗禮的藝術家。相較之下,在相對樂觀的2021年,大量待出售的超當代繪畫在推動疫情後市場復甦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銷售額達到了43億美元的峰值,尤其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被大幅推高,因為樂觀情緒讓買家和投機者變得更加大膽。
但在2024年動蕩的市場環境下,穩健的戰後藝術名家和年長在世藝術家的作品更受青睞。在在世藝術家市場中,2024年成交價排名前20的作品中,有7件出自87歲的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之手。他創作於1967年的畫作《A Lawn Being Sprinkled》在紐約佳士得以2860萬美元成交,成為當年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的第二高價。同樣87歲的埃德.拉斯查(Ed Ruscha)也有3件作品躋身前20名。相比之下,2021年拍賣市場中最近20年創作的作品佔戰後與當代板塊總價值的34%(29億美元),但這一數值自2023年起開始下滑,去年銷售額銳減43%,降至11億美元,僅僅超過2021年價值的三分之一。
McAndrew認為,藝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多年來不斷攀升的通脹,這對藝術經銷商來說尤為棘手。運營成本持續上升,但銷售卻增長緩慢且難以預測。2020年,銷售額暴跌,但因沒有藝術展會及其相關成本,多數藝廊也隨之大幅削減開支,從而維持基本運轉。2021年,展會活動減少,運營精簡,藝廊盈利能力相對較高。然而,2022年通脹飆升,並在2023年和2024年持續上升,同時藝術展會及參展壓力重新來襲。結果如何?去年,43%的經銷商盈利能力低於2023年,原因是幾乎所有領域的成本都在上漲,其中開銷最大的額外支出是藝術展會(27%)、包裝和運輸(15%)以及差旅費用(13%),這些領域也是通脹最為嚴重的。因此,一些藝廊正在減少參加藝術展會,而2024年有31個藝術展會亦因各種原因停辦。
巴塞爾藝術展行政總裁Noah Horowitz表示,他清楚「當前的經濟形勢」,並強調:「如今,積極主動、迅速回應並深入瞭解藝廊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他提到的新舉措包括推出巴塞爾藝術展應用程式和巴塞爾藝術獎(Art Basel Awards),以表彰塑造當代藝術世界的領軍人物,這將助力藝術展會吸引新的觀眾群體。
Horowitz補充道:「在巴塞爾藝術展,我們始終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支援全球藝術生態系統的活力。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我們持續與藝廊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助力他們發聲,並幫助他們與全球藏家和機構建立面向未來的深度連接。」
三月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落幕之際,儘管藝術經銷商在展會前對消費者信心存有疑慮,最終還是表現出謹慎樂觀的態度。報告顯示,中國(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銷售額下降了31%,在全球銷售額中佔比15%,位列第三,落後於英國(18%,上升1%)。多年來,這兩個市場一直在第二和第三名之間交替。儘管中國市場的增長正在放緩,但其經濟增速仍遠超許多其他國家。然而,McAndrew表示:「我不認為中國還會像全球金融危機後那樣成為增長的引擎。當時,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推動我們達到了2014年的高峰。如今,它的市場波動更像是美國和英國,漲跌趨於平緩。」
全球範圍內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抬頭,正威脅著自上世紀末以來藝術市場呈現的全球化趨勢。McAndrew在報告中指出,這種情況「從長遠來看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於4月2日宣佈「解放日」關稅之前撰寫的。這項關稅主要針對美國的一些最大貿易夥伴,引發股市暴跌。目前關於關稅是否適用於藝術領域尚不明朗,不過「藝術品」——無論其定義如何——都將被豁免,儘管傢俱和收藏品等古董似乎將被徵收關稅。除了中國之外,針對其他國家的關稅目前已暫緩實施90天。無論如何,這種混亂都是有害的,可能會令部分出口商望而卻步。
正如McAndrew所說,強勁的跨境貿易一直是過去20到30年藝術市場的顯著特徵,「過去十年,當代藝術迅速崛起並佔據主導地位,部分原因就在於其跨國界流動幾乎不受限制,而早期藝術品則情況截然不同。」
McAndrew指出:「美國和英國等藝術中心之所以能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不僅得益於其國內雄厚的財富和完善的藝術貿易基礎設施,更源於其透明、規範的藝術品銷售環境。」然而,保護主義政策卻「直接損害了國家藝術市場。」McAndrew認為,特朗普實施「極為不利」的關稅和保護主義政策,或將動搖美國在全球藝術市場的領導地位。儘管美國仍佔據全球藝術市場43%的銷售份額,但其銷售額在2024年已連續第二年下滑(繼2023年下降10%後又下降9%)。這或許會對倫敦和香港的藝術市場帶來機遇。McAndrew也將密切關注國際拍賣行的動向——它們決定在何地舉辦重要拍賣,將成為市場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按此下載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
Anna Brady曾任《The Art Newspaper》編輯,現為常駐英國的作家、編輯和演講者。她此前曾擔任迪拜《時尚芭莎阿拉伯版》(Harper'sBazaar Arabia)和《時尚芭莎藝術阿拉伯版》(Harper's Bazaar Art Arabia)的專題編輯,以及《Antiques Trade Gazette》的文章編輯。Anna經常在Monocle電台做客,並為《Apollo》、《House & Garden》、《The World of Interiors,》、《The Evening Standard》、《The Independent》、《The New European》和《Wallpaper》等出版物撰稿。
頁頂圖片標題: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Galeria Pedro Cera展出Antonio Ballester Moreno的作品
2025年4月9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