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總監Clément Delépine曾說:「『藝新領異』(Premise)展區是一個消融既定定義的空間。我們質疑藝術作品、展覽和敘事的本質。」在2025年的巴黎展會上,「藝新領異」展區將匯聚十間藝廊,呈獻九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項目。
羅伯特.巴里(Robert Barry,1936年生於紐約)
由Martine Aboucaya藝廊(巴黎)呈獻
在未曾親睹作品的情況下,觀者是否能夠對其產生體驗?作為概念藝術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巴里將展覽空間轉變為無形場域。在策展人兼藝術史學家Mathieu Copeland的指導下,五件創作於1969年的非物質作品得以重新啟動,釋放出心靈感應、磁場能量、輻射波動與精神現象等無形力量。這些作品在問世五十年後煥發新生,承載著半個世紀以來的敘事與經歷。
Emily Kame Kngwarreye(約1914–1996,澳洲Alhalker)
Alan Lynch(1926–1994,加州三藩市)
由Château Shatto藝廊(洛杉磯)呈獻
Emily Kame Kngwarreye和Alan Lynch,儘管來自迥異的文化語境,卻都脫離了西方既定的審美範式。前者作為澳洲原住民藝術家,晚年才開始繪畫創作。其作品是對故土的禮贊,亦是對其與土地深厚羈絆的頌揚——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筆觸,漸漸演化作冥想式的創作,傳遞出她與自然的深刻連結。後者則深受曹洞宗(Sōtō Zen)影響,其紙本創作以有機形態與色彩,詮釋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心世界。
達達米諾(Dadamaino,1930–2004,米蘭)
由Frittelli arte contemporanea藝廊(佛羅倫斯)呈獻
本名Eduarda Emilia Maino的達達米諾,顛覆了繪畫傳統。她通過對畫布的切割,營造出虛空,使作品周遭空間成為真正的視覺主體。光線、體積與「空洞」的巧妙運用,賦予其《Volumi》(1959–60)以勃勃生機。受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和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啟發,她也開創了一種藝術語言,讓作品得以突破自身界限,與外部世界渾然交融。
Hector Hyppolite(1894–1948,海地聖馬克)
由Gallery of Everything(倫敦)呈獻
1945年,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在海地發現了Hector Hyppolite。Hyppolite作為第三代巫毒教祭司,將儀式與符號融入繪畫創作,描繪神靈、祖先與歷史人物,從而重塑了現代海地藝術的面貌。他以紙板或木板為載體,揮灑色彩,既敘述了島嶼的文化故事,也頌揚了非洲文化及其離散族群的蓬勃生命力。布勒東不僅在杜布菲《Almanach de l'Art Brut》(1948)中盛讚他的獨特,更將其作品納入在巴黎的Galerie Maeght與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共同策劃的重要展覽《Le Surréalisme en 1947》——這場展覽也標誌著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戰後復興。
Janet Olivia Henry(1947年生於紐約)
由Gordon Robichaux藝廊(紐約)與Stars藝廊(洛杉磯)共同呈獻
對Janet Olivia Henry而言,收集物品是一種抗爭姿態,它打破等級制度,質疑權力關係,並構建出多重敘事。自1970年代末起,Henry逐步發展出一種跨學科的創作事件,融合了舞台攝影、寫作、珠繡、拼布與軟雕塑。她構築微觀宇宙,搭建由玩偶和鞋子組成的小劇場,並創作日常物件——這些物件既敘述了她的個人經歷與藝術邂逅,也折射出時代的社會議題。
Liz Deschenes(1966年生於麻省波士頓)
露西婭.莫霍利(Lucia Moholy,1894–1989,布拉格)
由Kadel Willborn(杜塞爾多夫)呈獻
包浩斯先驅露西婭.莫霍利的銀鹽明膠照片,與後概念攝影傑出人物Liz Deschenes,構成了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莫霍利在1930年代的作品中,通過對光影的捕捉和體量的雕琢,將建築形態轉化為熠熠生輝的抽象表達,既凝聚個人藝術視角,又融匯設計創新。後者則用「Blue Wool」系列的有機玻璃攝影雕塑延續了這一對話,該系列作品中的反射光會根據觀看角度而改變空間。在此,攝影成為永不停歇的生命體,依賴於觀者的注視而不斷重塑自身。
Lee ShinJa(1930年生於韓國蔚珍)
由Tina Kim藝廊(紐約)呈獻
Lee ShinJa勾勒幾何與抽象形態,探索紡織物的無限可能。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當絲線與織物仍被視為家庭勞作的象徵時,她便通過刺繡、染色、編織與掛毯等創新技藝進行藝術實驗,革新了韓國傳統手工技藝。她的作品編織出精妙、優雅與歡樂交織的抽象圖景,頌揚自身的文化血脈,也致敬家族傳承的古老技藝。她從童年記憶汲取靈感,並始終對自然循環之力懷有深切敬意。
Ella Bergmann-Michel(1896–1971,德國帕德博恩)
由Galerie Eric Mouchet(巴黎)呈獻
Ella Bergmann-Michel曾就讀於Weimar School of Fine Arts,1919年加入包浩斯,成為早期為數不多的女性成員之一。她銳意創新,創作方式極具實驗精神,橫跨攝影、電影與繪畫等多種媒介。她與丈夫Robert Michel共同參與了「Neues Frankfurt program」(1925–30),該項目旨在革新城市規劃與社會住宅。期間,她記錄了城市生活與社會不公。戰後,她的作品遊走於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與歐普藝術(Op Art)之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格,讓運動、光線與空間在作品中展開對話。
Yasmin Sarnefors是一位常駐巴黎的作家,也是巴塞爾藝術展內容與傳播助理。
頁頂圖片標題:Lee Shinja,《Spirit of Mountain》,1996,照片由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拍攝,圖片由藝術家及Tina Kim藝廊提供
2025年9月15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