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方至第四屆,新風已悄然吹起:藝術展會不僅僅是交易場所,更是一個探索、發現與交流的活力平台。通過藝廊、藝術機構與跨領域的持續對話,巴黎展會正重新定義藝術展會如何詮釋當下時代。如今,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全面入駐修繕一新的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築牢了淬鍊藝術願景的堅實基礎。本屆展會意義非凡:它不僅鞏固了巴黎展會在其新永久場地中的地位,更是Delépine的收官之作——他將於2025年11月執掌Lafayette Anticipations。

穹頂之下的新氣象

「2022年,我們只有七個月的時間來籌辦首屆展會。」Delépine回顧這段變動不斷的歲月時說道,「2023年,我們已著手重返巴黎大皇宮。2024年,由於奧運會和工程延期,我們面臨巨大壓力......」2025年,巴黎展會將首次全面進駐修繕後的巴黎大皇宮,充分利用所有空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首屆『常態』展會」,他解釋道,「我們終於擺脫了臨時狀態,迎來穩定。」

這種穩定也讓藝廊遴選、敘事編織和觀展動線設計得以進一步完善。「評選委員會這次真正實現了對兩個共存展區的統籌考量,主展廳和一樓同等重要。」Delépine說道。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既要打造震撼人心的中心展區,也要讓周邊區域煥發光采。「空間決定一切」,他解釋道,「我們得放棄對理想空間的幻想,轉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接受其優劣。」這位總監引用喬治.佩雷克(George Perec)的名言,強調約束反而能激發自由。

為何是巴黎展會?

此舉旨在實現一個更宏大的目標:打造具有巴黎獨特韻味的藝術展會,而非簡單地藝術展會搬到巴黎來辦。「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並非在巴黎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Delépine直言,「我們一直致力於塑造一種真正的身份。」法式風格的處理方式非但沒又成為阻礙,反而轉化為優勢。「巴黎教會了巴塞爾藝術展一些東西」,他續道,「使得這台原本運轉良好的機器變得更為靈巧。」羅浮宮(Louvre)、法國國家古跡中心(Centre des Monuments Nationaux)、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耶納宮(Palais d'Iéna)、 東京宮(Palais de Tokyo)、巴黎國家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等機構共同構建了這一重要敘事。「巴黎從未如何令人嚮往,這也促使我們肩負起共同的責任。」

新藝初探藝新領異展區

巴黎大皇宮不僅是藝術展會的背景,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兩個展區尤其體現這種空間影響力:「新藝初探」(Emergence)展區位於主展廳上方,而「藝新領異」(Premise)展區位於核心地帶。在這兩個展區,展會打破了等級壁壘,呈現出藝術的本真。

高踞陽臺的「新藝初探」展區佔據象徵性位置,是展望未來的。16個參展項目主要由首次參展藝廊呈獻。「這就是未來!」Delépine說道,「如今已聲名鵲起的藝廊,如卓納畫廊(Zwirner)、施博爾畫廊(Esther Schipper)、neugerriemschneider藝廊,都曾是Liste藝術展的年輕力量。」在談及成功所需的耐心和策展投入時,他提到了Marie Madec創立的sans titre藝廊。該藝廊自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的支援,如今已躋身主展區。「這就是我們希望鼓勵的:在發展中保持絕不妥協的藝術立場,藝廊需要時間沉澱,而非隨波逐流。」Petrine藝廊、Exo Exo藝廊、ROH ProjectsSophie Tappeiner藝廊也有著相似的發展歷程。本次展會既有藝廊回歸,也有初探巴黎展會的新面孔。

如果說「新藝初探」展區代表著對未來的展望,那麼「藝新領異」展區則更側重於對歷史的回望。這個展區創立於2024年,旨在挑戰線性的歷史敘事,展出1900年之前的作品,但始終置於當代語境下呈獻,實現不同時代藝術的對話。「在『藝新領異』展區,我們顛覆既定的定義,」Delépine解釋道,「在此,我們審視藝術作品、展覽以及敘事的本質。」因此,長期以來未受足夠關注的Marie Bracquemond通過Pauline Pavec藝廊策展獲得了應有的關注;Lee ShinJa(由Tina Kim Gallery代理)探索了紡織品的無限可能;Lucia Moholy的創作理念與Liz Deschenes(由Kadel Wilborn代理)產生了共鳴;Janet Olivia Henry(由Gordon RobichauxSTARS共同代理)與Emily Kam Kngwarreye(由Château Shatto代理)、Hector Hyppolite(由The Gallery of Everything代理)等藝術家的作品並置展出——部分作品源自安德列.布勒東(André Breton)的收藏。

由此可見,「新藝初探」與「藝新領異」展區實則構成了一個互補的體系:它們分別代表了兩種策展思路,也象徵著兩種不同的時間觀。前者著眼於發掘未來的新銳力量,後者則與歷史的堅守者展開對話;前者預示著即將即將到來的藝術趨勢,後者則為尚未被時代充分認可的藝術發聲。但兩者都共同證明瞭一點:巴黎展會的核心在於構建一個分享和重新審視藝術理念的平台。

巴黎是通往世界的鑰匙孔

這種開放包容的理念遠部止於巴黎大皇宮。公眾項目(Public Program)一直是整個巴黎展會的核心組成部份。2025年,Miu Miu將再度擔任公眾項目的官方合作夥伴,開啟雙方合作的第二年。2024年,Miu Miu呈獻了Goshka Macuga的「Tales & Tellers」項目,聚焦女性聲音,融合檔案、虛構敘事與宣言。 今年,這場藝術盛宴再度於耶納宮舉辦,2016年透納獎(Turner Prize)得主Helen Marten將帶來一場融合時尚、藝術與敘事的創作,既契合奢侈品規範,又緊扣當代藝術的語境。

總體而言,「公眾項目」遍佈全城多個重要機構與場所。溫斯頓.丘吉爾大街(Avenue Winston Churchill)周邊將呈現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Vojtěch Kovařík托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的大型作品。小皇宮(Petit Palais)將展出尤利烏斯.馮.俾斯麥(Julius von Bismarck)的作品——其斷裂的長頸鹿裝置與俾斯麥雕像展開對話,以機械裝置探討議題。

在海軍府(Hôtel de la Marine),喬爾.安德里亞諾馬里索(Joël Andrianomearisoa)將佔據整個庭院,打造以記憶為主題的裝置藝術。芳登廣場(Place Vendôme)上,亞歷克斯.達.科爾特(Alex Da Corte)的巨型充氣裝置《Kermit the Frog, Even》(2018-2024)將致敬紐約美斯百貨(Macy)1991年感恩節遊行。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前院將由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巴黎國家美術學院內的小奧古斯丁修道院(Chapelle des Beaux-Arts)裡,Harry Nuriev將啟動一個易物參與式項目。歐仁.德拉克洛瓦國立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Delacroix)中,奈特.婁曼(Nate Lowman)將叩問同名藝術家的藝術遺產;建築與遺產城(Cité de l'Architecture)內,Fabienne Verdier將與勒隆畫廊(Lelong)和Waddington Custot藝廊合作,由馬休.普瓦里耶(Matthieu Poirier)策展,共同呈獻大型裝置。

去年,巴黎展會推出「Oh La La!」項目,在貴賓日之後重新佈置展位,以更自由、甚至有時更具顛覆性的裝置藝術為展覽注入新鮮活力。2025年,藝術指導交由時尚鬼才與潮流編年史家Loïc Prigent擔綱,屆時,藝術、風格與設計將在「à la mode」的主題下交融。

「巴黎展會不同於博物館,它捕捉的是藝術領域正在發生的實時動態,」Delépine表示。在小皇宮舉行的「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項目,將迎來泰勒.米切爾(Tyler Mitchell),他在巴黎歐洲攝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的展覽也同期開幕)、Frida Escobedo、Kiddy Smile與Chris Dercon的參與。英國版《Vogue》前主編、媒體娛樂公司EE72聯合創辦人愛德華.恩尼弗(Edward Enninful)還將客席策劃一日活動。

這種跨學科的交融在巴黎找到了完美的契合點。作為藝術中心,巴黎兼具優雅與粗獷,既能保持當代藝術的先鋒性,又能吸引廣泛受眾。「巴黎讓我們敢於打破常規」,Delépine說,「在這裡,你需要具備敏銳的頭腦,冒險精神,以及對自由的堅定信念。」

藝術展即是對話

「藝廊主是橋樑,」Delépine說道,「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鋪設故事綻放的舞台。」這場展會是一個對話的平台,一個接受挑戰的場所,更是一次分享的時刻。第四屆展會是迄今為止最成熟的一次。「我希望,當你踏進巴黎大皇宮的那一刻,你就能明白,這不是一個藝術交易會,而是一場對話。」

作者及圖片標題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將於10月24日至26日舉行,按此購買門票。

Marc Beyney-Sonier是一位常駐巴黎的記者。

頁頂圖片標題: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文末圖片標題: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期間大皇宮外部,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2025年9月17日發布。